普洱墨江實現春繭收入230萬余元

連日來,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各鄉(鎮)蠶繭收購現場格外熱鬧,蠶農正忙著把一袋袋潔白的蠶繭從車上抬下來堆成“小山”,等待工作人員稱量、計價、開單。
在聯珠鎮春蠶蠶繭收購點,家住象鼻村的蠶農楊文良拉了整整一貨車蠶繭到收購點。幾番忙碌后,才把蠶繭賣完。“今年,我家養了8張春蠶,收得蠶繭362.6公斤,賣得19217元,白花花的蠶繭立馬變成‘金票子’,我對養蠶信心倍增。接下來,計劃再養27張蠶種,爭取一年的收入達到8萬多元。”楊文良高興地說。
春繭養殖。
同樣,家住團田鎮岔河村的蠶農解明貴家的春蠶蠶繭也賣出好價錢。他說:“今年,我家桑園長勢良好,計劃養蠶28張。目前,養了6張春蠶,蠶繭產量300公斤,收入15900元。按照當前市場價格和產量估算,全年養蠶收入可達7萬余元。”
在場的蠶農們都對解明貴家的蠶繭產量高、質量好羨慕不已,紛紛上前詢問。他毫無保留地向大家分享蠶繭高產經驗:“我已養蠶十四年了,蠶要養得好,首先要有充足的桑葉,前期要注重冬季桑園管理,進入養蠶期后,嚴格按技術、程序飼養﹔在消毒防病方面,預防為主,做到綜合防治﹔在喂食方面,做到良桑飽食,分批飼養,做好上蔟及簇中管理,才能保証蠶繭的產量和質量。”
“今年,春繭價格好,蠶農收入增加了,栽桑養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為推動墨江蠶桑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在現場指導春繭收購工作的墨江縣茶特中心副主任楊偉華介紹道,自去年底以來,墨江縣茶特中心聯合某蠶桑公司組織蠶農開展冬季桑園管理、小蠶共育、蠶病防控和養蠶技術培訓15期630人,並派出技術人員入戶指導,與蠶農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力保春蠶養殖順利進行。
蠶繭收購現場。
近年來,墨江縣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由公司統一提供技術支持和收購蠶繭,並建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公司每收購一公斤蠶繭就給予村委會0.3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反哺蠶農支持蠶桑產業發展,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2年,墨江縣桑園面積4187.9畝,飼養春蠶種1037張,共交售鮮繭44.647噸,售繭收入達230.7426萬元,其中萬元戶有20余戶。接下來,墨江縣計劃分發夏蠶種1262張,預計產值250萬元,在全程技術指導的同時,通過大戶帶領小戶養蠶的方式,逐步實現蠶農共同致富。(楊玲翠、周東、陳偉、王喬良 墨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