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国内

守好一校餐桌 护佑一代成长

2025年07月12日08:5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守好一校餐桌 护佑一代成长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硝鲁克中学食堂里,女子足球队队员们展示午餐。新华社发

  山东潍坊市寿光市羊口新区小学,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午餐。新华社发

  广西卫健委幼儿园托育分园内,营养员在配婴幼儿特殊餐食。本报记者杨桐彤摄/光明图片

   【法眼观·聚焦食品安全法治保护①】

   临近晚饭时间,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第四中学食堂,红烧肉、西红柿炒蛋等热菜已摆上窗口。通过食堂墙面上悬挂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厨房忙碌。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高中,学生们的一日三餐都要在学校解决。来宾市第四中学校长彭英榜介绍:“前些年,我们配备了‘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对食堂后厨实时监控,同时还引入AI智慧监管,自动识别不规范行为,提醒食堂工作人员及时整改,确保孩子们吃得健康、安全。”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学校等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是此次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

   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如何?校园食品安全还存在哪些风险点?如何更好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来到广西,走进多所大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企业,围绕校园食品安全的话题展开了采访。

  立“规矩线”,压实校方主体责任

   《食品安全风险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堂从业人员晨检制度》……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墙面上张贴着数十项管理制度、规范流程,细化到各类食品如何加工处理、餐具如何按色标使用等,十分醒目。

   “我们根据国家、自治区、市级等层面校园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食堂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时刻规范提醒食堂从业人员,更好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覃海波说。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以刚性约束保障“校园餐”。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说,近年来,我国持续通过夯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共管、家长参与共治的立法,来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翻开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并确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回顾近年来出现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孙娟娟表示,主要原因是学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须不断强化主要负责人重视食品安全、尽职履责,进而以示范效应引导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重视食品安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强调,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今年4月,《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实施,进一步督促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行为,强调学校、幼儿园违反规定应当从重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质量管理与科研科科长秦庆芳发现,一些学校监管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不足,无法准确识别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原材料变质、生产流程不规范、存储环境不符合要求等,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增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不力。她建议从法律制度层面增加对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的专业要求,切实提升能力水平。

  盯“高敏区”,防控全链条风险

   校园里的每一口饭菜,背后都有一条长长的链条。农产品质量、食材采购、配送、查验、贮存、加工制作、餐饮服务……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针对校园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做出了专门规定,明确教育部门要会同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制度。

   在南宁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印着“学校食材集采集配”的冷藏车不时驶过。跟随执法检查组,记者走进南宁威耀集采集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五象配送基地,只见几辆刚完成生鲜食材运输任务的冷藏车停在仓库旁,排队等待消杀。

   近年来,为解决学校食材采购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检测溯源不完善、统一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南宁严审配送单位、供应商资质,在全市推行学校食材集采集配。

   五象配送基地综合组长梁绍恩说:“从食材收货入库到分拣配送,我们有着严格的标准程序,实行全过程检测溯源;从供应商备货到驾驶员运输,全部接入监控摄像头,实现全流程监督,确保送到学校的食材新鲜安全。”

   目前校园供餐方式主要有食堂自营、委托承包经营、校外配餐三类。在孙娟娟看来,无论是何种模式,食材的安全问题,包括食材的新鲜度等,都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孙娟娟建议,应优先采购本地的优质食品,食材供给以短链为主,降低运输环节中的风险。

   在履职调研中,秦庆芳发现,国内一些学校在食材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严格,并且缺乏对食材质量的有效检测和监管,使得质量不合格的食材难以被发现。对此,秦庆芳建议,建立食材可追溯系统,打造校园食材采购监管平台,学校和供应商在平台上录入食材采购信息,实现食材采购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全程监管。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目前部分学校,尤其是一些乡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设备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在食材存储、加工制作环节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秦庆芳呼吁,加大对校园食品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完善校园食堂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保证正常运行。

  织监督网,共筑阳光下的安全防线

   前不久,南宁市兴宁区天德路学校的学生家长杜家权来到学校后厨,进行了一次监督检查。曾从事过餐饮工作的他对学校食品安全十分关注。

   在与执法检查组的座谈交流中,杜家权谈起了这次经历:“让家长参与对学校食堂的监督,提升了我们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信心,希望能将随机检查食堂的活动坚持下去,在更多学校推行。”

   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实行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建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作用,不断织密监督防护网。在浙江,集中用餐陪餐制度还写入了地方性法规,新修订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

   科技赋能也为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插上“智慧之翼”。在广西采访中,记者看到学校的食堂基本实现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家长还可以通过“邕有食安”小程序,随时查看食堂情况,提升校园食品安全透明度,将“校园餐”全链条置于阳光下。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共投入103亿元改善中小学食堂,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提高至98.5%,93.1%的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

   “这些举措增强了对‘校园餐’的监督力度,推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也要注意专业性和科学性。”秦庆芳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家长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监督能力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确保监督巡查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注意避免陪餐形式化,学校要建立陪餐记录和反馈机制,对陪餐人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既需要硬件支撑,也需要持续性地运维来保障监管的效果,日常建设应注意避免‘重系统搭建,轻实际应用’。”孙娟娟补充,当前一些中学生、大学生也在担任监督员、巡查员,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督,这能够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格局。(本报记者 杨桐彤)

(责编:木胜玉、李发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