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同心圆 共融绘新卷

磨憨镇曼庄村。
磨整村寨心广场。
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巩固,一手抓民族地区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昆明实际、具有“边疆省会”特质、凸显“区域开放门户”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春城大地处处涌动着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蓬勃生机。
交融
互嵌发展聚合力
在“回忆之家”的老物件中追寻乡愁记忆,在“非遗之家”的手工艺品中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团结之家”追溯各民族交融交往的历史,在“协商之家”的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纠纷……走进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迎面而来的“家文化”展示墙上,一张张社区群众的灿烂笑脸让记者内心涌出融融暖意。
小坝社区是一个商贸繁荣、资源丰富、设施齐备的典型城市社区。社区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白族等7000余户1.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67人。
小坝社区党委书记王艳红介绍:“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服务之家、回忆之家、团结之家、非遗之家、文化之家、学习之家、协商之家这7个‘温馨之家’,用‘家文化’涵养‘国情怀’,全力打造‘幸福小坝’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昆明市常住人口8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02.7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1.8万人。近年来,昆明市积极顺应各民族流动融居的大趋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理念,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互嵌,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昆明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了网络信息、社区民族工作、民族联谊、服务管理四个平台和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矛盾排查、应急处置、协作联动五个机制,建立起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
通过持续深耕互嵌式社区建设,昆明市让街道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抓手,推出“安家昆明”“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等微信小程序,为流动人口办事提供便利;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教育+社区”等互嵌式模式,与17个地区建立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让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各民族相敬、相亲、相伴,早已汇入日常、融入经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9年,昆明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地)3003个,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家。
铸魂
文化认同润心田
在地铁“阿诗玛号”车厢内,“阿诗玛”这一文化符号充分渗入城市的跳动脉搏;在遍布昆明市区的数百个“口袋公园”中,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团结元素相映生辉;在磨憨,建起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昆明市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9月,昆明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方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两手抓、“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以建设“团结花开、幸福春城”为目标,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
通过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昆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石榴红主题街区“两馆一街区”为核心,构建起“博物馆群+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的立体传承体系;依托晋宁河泊所遗址、云南民族博物馆、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让“历史说话”“文物发声”,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昆明市通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依托石寨山大遗址、百草村等典型,讲述中华文明在滇池流域孕育的故事;出台《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持续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昆明经验”。同时,依托旅游、节庆、展会、集市等多种载体和平台,搭建起多元多样的文化沟通桥梁纽带,持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共建
帮带赋能启新篇
“五华携磨站,同心筑边寨”“青松映西山,茶海幸福长”“官渡曼庄,同心同行”“龙腾古寨,幸福尚冈”……在磨憨镇尚勇村委会磨站村民小组的广场上,一幅幅对比图,生动展现着昆明“五区一市”因地制宜帮带共建给边境村寨带来的喜人变化。
2022年4月,昆明市正式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自托管磨憨以来,昆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将边境幸福村建设与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创新开展的“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幸福村建设帮带共建工作机制下,由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安宁“五区一市”结对帮扶磨憨镇尚勇、尚冈、曼庄、磨龙、龙门、磨憨六个沿边行政村,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拓宽沿边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为解决好困扰磨憨改革发展的民生短板,昆明市制定实施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教育、医疗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昆三中、云南师大附小等5所优质教育资源帮建磨憨中小学,市属7家公立医院对口帮扶磨憨镇11家村卫生室,实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同时,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将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等纳入昆明市社保体系,让磨憨群众得到实惠。
托管三载,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自然村“一村一品”建设如火如荼,特色产业基地在山间遍地开花,“文旅小镇”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强产业、拓就业、兴文旅,边境幸福村的美好模样正逐步照进现实。
截至目前,昆明市成功打造6个边境幸福村典范;磨憨镇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破百万元,较托管前增长10倍;生活污水治理率、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等12项指标均达100%,远超云南省平均标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23万元,逐步向省会城市近郊看齐。
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相连心相通。昆明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