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近零碳示范区的绿色密码

2025年07月10日07:58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电力系统装上“智慧脑”,高效实现绿电保供;“碳管家”实时监测用电数据,让碳排放有迹可循;节能降耗融入百姓日常,掀起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在云南,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力引擎。

昆明、玉溪、大理等地建成的南方电网近零碳示范区,正是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近零碳实施路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多能互补 加速低碳转型

走进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计量中心的“熄灯工厂”,检定室内仅有几盏指示灯闪烁,机械臂精准抓取电能表检测,传送带快速输送器具到下一环节,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井然有序。

“通过集合数字技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这座‘熄灯工厂’实现从物流输送、检定检测到仓库存储全流程无人作业,每年完成超过300万只计量器具质量把控,误检率、错检率均为零,工作效率较以往传统模式提升了10倍。”公司计量中心计量检定班副班长高丽萍介绍。

不仅如此,园区还建成“屋顶光伏+太阳花+风机”新能源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123.6千瓦,同时配套新型储能系统,实现“风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园区作业叉车、公务车全部电动化,配备360千瓦充电桩,大幅降低交通碳排放;采用全电厨房、“太阳能+空气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等绿色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在计量中心办公大楼里,自主研发的园区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犹如“碳管家”,实时监测光伏、储能、充电桩及每日用电量数据,精准核算与管理碳排放。

计量中心近零碳园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环境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园区年发电量约17万千瓦时,可满足办公用电需求并支撑部分生产用电,节约用电成本;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1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000多棵,降碳方面成效明显,成为南方电网首个获得“碳中和认证”的计量中心。

视野转向云南玉溪供电局红塔生产基地近零碳示范区,屋顶和车棚光伏板不断将阳光转化为绿电,储能电站化身“电力银行”,白天“存钱”、夜间“提款”,削峰填谷间让每度电物尽其用,台区交直流柔性互联搭起能源“高速路网”,电力告急时立即支援,故障时负荷自动“迁徙”,有力促进绿色能源消纳。

从屋顶到地面,节能理念已渗透到园区办公的日常,无纸化会议、智能灯带、食堂电气化改造等细节,生动实践着身边的节能降耗;碳排放管理系统精准捕捉每度电的去向,让能源消耗透明可见。2024年,园区交出亮眼答卷:综合能耗降低27.42%,人均能耗直降51.28%,绿电占比超过80%。

智慧赋能 城市绿意渐浓

跻身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大理,近日传来好消息:大理州水风光近零碳示范区通过南方电网公司验收,成为南方电网首家取得区域级电力碳中和认证的州(市)。

作为云南“西电东送”重要起点之一和滇西北清洁能源送出枢纽,大理州具备打造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和示范区的天然优势。依托丰富的水、风、光资源,该州不断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和水风光储基地建设。

“仅2024年,全州新增超过200万千瓦新能源入网,目前大理供电局供电区域电源总装机达208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与发电量占比均达到100%,实现电力净零碳排放。”南方电网云南大理供电局总经理段尚琪介绍。

大理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近四成,灵活、高效的电网调控运行方式成为助力电网稳定运行和电力保供的关键所在。

在源网荷储联合调控中心显示屏上,不同颜色的曲线清楚地显示源网荷储充的运行状态,工作人员只需及时控制调整即可。这是国内首个实现电网自动调频的区域中枢,通过将AI技术融入电力调度和控制管理,率先实现电力系统的自主控制和自动化运行,能快速高效地将绿电送往省内及粤港澳大湾区。“潮流分析时间由3小时减少至20秒,方式调整时间由20分钟减少为2分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富集区‘白天送不出、晚上不够用’的问题,也避免了误操作、误调度的风险。”大理供电局新能源管理专责李玉江说。

放眼大理,近零碳的足迹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祥云工业园区实现零碳园区电碳监测,零碳工厂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在大理古城旅游区,环洱海数智化配电网示范项目正加速推进;烤烟、制茶等高原特色农业电能替代步伐加快,不断完善充电服务网络,为群众绿色出行续航;绿电、绿证市场进一步活跃,绿电消费持续升温。

在能源利用上做“加法”,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提升效能上做“乘法”,云南正加速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实现从低碳到近零碳,再到零碳的跨越征程中加速前行。(记者 段晓瑞)

(责编:木胜玉、李发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