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皮飘香传承百年 成为致富“金钥匙”
大理州云龙县技能人才托起“一村一品”致富梦

一排排芦苇杆上挂满金黄的粉皮,微风拂过,宛如金色的海洋……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和平村,这种被当地人称为“干拉”的云龙粉皮,不仅是传承百年的生态美食,更是和平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云龙县以技能人才为引擎,抓实“精、融、销”三大举措,推动“干拉”产业提质增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云龙县和平村村民晒的粉皮。
匠心铸就“舌尖上的乡愁”
“干拉”的制作技艺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村是其主产区。从精选豆子、研磨筛选到蒸煮调浆、入模降温的“八步骤二十四道工序”,每一片“干拉”都凝聚着匠人的用心,让传统技艺在精益求精中绽放光彩。
“我2023年被命名为州级非遗传承人,在做好自家‘干拉’的同时,也认真教其他人,我们一起把‘干拉’做得既好看又好吃,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大理州级非遗传承人张菊昆自豪地说。
为提升“干拉”品质,云龙县在“精”字上下功夫,采取“党总支+专业合作社+农户+技能人才”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专题培训、“师带徒”和技能竞赛等方式,培育了240余名手法熟练的“干拉”制作技能人才,其中,2人被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产融合延伸“金色产业链”
清晨的阳光洒在和平村的田野上,50岁的李晓燕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作为“干拉”制作技艺的“土专家”,她手法娴熟地将磨好的豆浆倒入特制的模具中。
“选豆要颗粒饱满,磨浆要细如绸缎,火候要恰到好处。”李晓燕边说边示范,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谈起制作的艰辛,她笑盈盈地说:“以前做‘干拉’只是为了自家吃,没想到现在成了致富门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为延伸“干拉”产业链价值,云龙县在“融”上做文章,有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奖补、集体经济扶持、庭院式小作坊建设、产品展示体验等服务,让“干拉”产业带动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农文旅等产业发展。目前,和平村有43户村民制作“干拉”,带动生猪养殖43户、蔬菜种植42户,大幅提升了产业价值。
云龙县和平村村民制作的粉皮。
线上线下打通销售“快车道”
为做大做强“干拉”产业,云龙县在“销”字上求突破,聚焦培育新消费群体、拓宽销售市场打出“组合拳”。
一方面依托云龙籍在外人才、乡贤的宣介作用,推动“干拉”进入商超、酒店;另一方面借助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让“金色粉皮”飞入千家万户。2024年,和平村“干拉”产量达9000公斤、产值27万元,“干拉”、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万元。
谈到“干拉”产业,和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华深有感触:“村里创新推出‘干拉+’模式,将粉皮生产与生猪养殖、绿色蔬菜种植、文旅体验等结合,形成了产业链。我们将立足‘干拉’特色产业,切实传承好传统工艺,讲好和平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故事,不断提升‘干拉’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一村一品’品牌。”
技能人才是产业兴村的关键。如今,和平村的粉皮不仅飘香四方,更铺就了一条“非遗传承+技能人才赋能+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路。(钱丽娅、李晓月 文/图 )
来源:云龙县委组织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