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党建赋能 沃土“生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六大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达978亿元,苹果、土豆等“土特产”成为农户们的“致富果”。这得益于昭通在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科技赋能提质效、联农带农固根本等措施。
党建引领强根基,特色产业“立起来”
昭通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坚持高位统筹、专班推进、政策护航,成立市、县两级产业工作专班和产业专家组,形成由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具体落实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发展壮大农特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政策、资金、技术向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等农特产业倾斜。
同时,昭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农特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全市农特产业成立产业链党支部和联合党委44个,覆盖种养、加工、销售全环节,推动农特产业形成“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抱团发展格局。
产才融合提质效,产业链条“延下去”
为推动农特产品延伸产业链,昭通在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84个专家组,对农特产业发展的乡镇、村(社区)“一对一”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瓶颈,为特色农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
2024年,昭通共选派了1200余名产业指导人才深入一线,共开展培训2000余场次,参训群众达16.5万余人次,为全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同时,在全市推行“人才+合作社”“人才+企业”“人才+项目”模式,健全帮扶人才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联农带农固根本,共同富裕“实起来”
昭通市积极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单家独户“散兵游勇”“各户为战”“单打独斗”的情况,以高度组织化引领,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同时,探索“龙头企业捆绑合作社、合作社捆绑农户”的发展方式,村“两委”领办600余个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等农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劳务合作。目前,全市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共集中土地830万余亩,带动农户33万户126万人发展农特产业。(段隆蛟、徐有定)
来源:昭通市委组织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