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关:春日竹笋采收忙 竹产业助农增收

时值暮春,气温渐高,又到了一年采笋季。鲜嫩的竹笋不仅是春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成为笋农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近日,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在笋农康贵书流转的三百多亩筇竹林里,微风拂过,竹林泛起层层绿浪。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生机盎然。工人们正背着袋子穿梭在林间,熟练地采收竹笋,清脆的折笋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刚采摘的竹笋。
康贵书自2018年开始经营这片筇竹林,如今已步入第七个采收季。在他的科学管护下,这片竹林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引擎。“今年我们雇了十多个采笋工,大笋每斤2.5元,小笋每斤2.8元,工人日均收入200—400元。目前日采收量约1吨,光人工工资每天就要支出5000—6000元。”康贵书边查看竹笋品质边介绍。
家住漂坝村的蒙仁美是康贵书雇佣的采笋工人之一,她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间,动作娴熟。谈起务工情况,她开心地说:“已经采笋一个星期左右,一天能采笋七八十斤,工钱两块多一斤,一天能得到两百块钱左右。”
采笋既增加了蒙仁美的收入,也让她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充实与满足,采笋之余,她还会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采笋日常。在这里,她和工友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蒙仁美正在采摘竹笋。
竹笋不仅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让笋农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成为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龙文涛家的院子里,一家人正在把刚采摘来的竹笋剥壳,小刀轻快地划过竹笋根部,笋壳带着清脆的声响被剥离,露出清香鲜嫩的竹笋。
龙文涛说:“今年我家每天有四个人打笋子,采笋十来天了,今天是最多的一天,有五六百斤。”
由于大关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为筇竹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孕育出的筇竹笋鲜嫩爽脆,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据他介绍,去年家里卖笋收入在4万元左右,今年笋子收购价在每斤4.5元左右,一个多月采笋下来,收入同样可观。他家的竹林,在这个春天,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为家庭带来财富。看着堆成小山的竹笋,龙文涛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龙文涛一家正在剥笋。
随着春笋陆续破土而出,大关县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采笋季。而像康贵书、龙文涛这样的笋农只是大关县筇竹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片翠竹遍野的土地上,一根根鲜嫩的竹笋不仅承载着农户们增收的希望,更见证着大关筇竹产业振兴的坚实步伐。
据了解,大关县依托筇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禀赋,通过科学决策、制定规划,全力推动竹基地建设、竹市场主体培育、竹产品加工、竹品牌打造、竹链条延伸,筇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2018年以来,全县投入竹产业资金达20亿元以上,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到116.6万亩,其中筇竹从20.83万亩增加到102万亩。2024年,全县竹林投产面积56万亩,竹笋年产量5.29万吨,竹材年产量5.64万吨(约4.5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实现28亿元,竹产业受益群众1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
待采摘的竹笋。
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大关县以筇竹为媒,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富民的“金山银山”。(胡声宇 文/图)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