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州市

西盟佤族织锦:传统现代有机结合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2023年12月01日08:22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右)在非遗工坊内教授织锦技艺

  2021年,西盟佤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传承保护为核心、以创新赋能为关键,探索佤族织锦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推动佤族织锦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融合发展。该县制定了织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谋划完善一个织锦工坊体系、建成一个实训基地、改建一个体验中心、打造一个织锦产业村、开展一系列织锦技能培训、培育一个文化品牌、新建一个织锦车间、成立一个织锦协会、组建一个营销平台、构建一个利益联结机制“10个一”工程,全面推进织锦产业发展,促进佤族织锦产业由民族手工艺品向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一条在家门口增收的新渠道。

  传承

  一经一纬人间织,一丝一缕若云霞。在西盟县翁嘎科镇班弄村,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娜龙收紧腰机,用细棍按压经线,轻挑织孔,梭引纬线穿过织孔、拉直、梳板打紧,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娜龙手间汇聚成锦。

  “我从小就喜欢织布,17岁就跟着寨子里的老人学习织锦,刚开始只会简单捻线、搓线、绕线、排线,后来慢慢学习挑花、织布,一织就是33年。”娜龙说。

  娜龙是西盟县的织锦传承人之一,2015年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她热爱钻研,做事认真执着,擅长织佤族筒裙、挂包。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她不仅会织布,还会刺绣,并将学习到的刺绣技艺融入佤族织锦图案设计中,使佤族织锦更富有个性和特色。

  “织锦是我们佤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我们要传承、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让织锦技艺代代相传,这也是我坚持做织锦的重要原因。”娜龙说。

  文化之根,在于传承。娜龙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织锦技艺,她用传帮带续写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她招收的6名学徒中,年纪大的30多岁,最小的11岁,其中2名学徒已经能独立完成织锦各项工序,她还多次担任佤族织锦技能培训班指导教师。

  为了让佤族织锦这枚承载着佤族文化的“活化石”持续释放活力,西盟县不断加强对佤族织锦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加强资源挖掘、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传承接力等方式,传承“指尖技艺”,保留传统文化记忆。

  目前,全县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次,培养织锦能手;全县从事织锦技艺的人员3643人,实现织锦产业产值1197.8万元。现有传承人50人、培训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

  创新

  在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的佤锦产品琳琅满目,服装、披肩、围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佤锦产品让人耳目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在桌上的吉祥如意包,在佤锦独有的条纹色彩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令人赞不绝口。

  “为了让西盟的佤族织锦在市场上活起来,我到过很多地方学习取经。这几年,通过不断尝试,我们生产的佤族织锦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的同时,融入了更多颜色、技艺及创新理念,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从而达到提高佤族织锦的使用价值和传播维度的效果,让佤族织锦更被当下消费者所喜爱。”李宪兰说。

  除了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李宪兰在织锦配色方面也进行了改良。其标志性产品“吉祥如意带”,一改黑底红饰的传统风格,将更显眼的红色作为底色,饰以传统的雀眼花、牛头纹;纯手工围巾也在过去简单的纯色中配入白线,使其变成更具时尚感的麻色。

  今年10月,李宪兰带着佤族织锦文创产品参加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中吉祥如意包、围巾、配饰小件套在此次博览会的非遗文创精品展中荣获二等奖、创意奖。

  近年来,西盟县积极探索佤族织锦产业化和市场化开发保护的新路径,通过培育一批西盟工匠、开辟一片稳定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深度开发非遗产品,同时推动市场拓展,延伸非遗产业链条,推动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推动佤族织锦走向了更大的市场。

  “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佤族织锦这项非遗技艺‘潮’起来,只有做好佤族织锦延链补链强链,推进融合发展,才能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艳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西盟县培育出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西盟佤山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推出佤族织锦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文旅项目,形成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悟非遗魅力。

  2022年以来,西盟县共接待“非遗+文旅”游客75.66万余人次,带动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1450余万元,带动从事佤族织锦技艺群众每年户均增收8600余元。佤族织锦在保护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佤族织锦这股“指尖力量”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艾嘎)

(责编:徐前、木胜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