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致富“密码”“结在枝头”
夏日的金沙江,一江碧水缓缓流动。中国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屹立,其身后的县城,满城尽是金黄枇杷。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这座曾因修建水电站而热闹一时县城,因枇杷而再次“沸腾”。果园里,繁茂饱满的枇杷挂满枝头,穿行其中,一不小心就被枇杷结结实实“撞”了头;市场上,水灵灵的“金果”堆成一座座“小山”,引得行人连连驻足购买;道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指引着一辆辆满载枇杷的车辆驶出县城;道路另一侧,密密麻麻的私家车与物流车相向而行,在周末纷纷涌入枇杷主题的农家乐。
云南永善枇杷丰收。人民网 蔡树菁摄
小小枇杷果,致富大产业
枇杷种植,在永善县可谓是历史悠久、得天独厚,水田村的“枇杷王”古树,树龄达400多年。永善县发展枇杷产业,却是后来者居上。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里交通不便,山多又陡峭,地里种的只有苞谷、洋芋,大部分人都跑出去打工。”永善县玉笋村果农杨兴祥回忆,那时候他也在外做水电工,收入勉强能支撑全家人生活。
世纪之交,永善积极引进大五星枇杷这一优良品种,在全县推广种植。“永善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全年无霜,空气质量优,无工业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我国优质枇杷生长区之一,所产枇杷皮薄肉厚、细嫩化渣、汁多爽口。”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连华介绍。
理论上是这样,真推广起来却不容易。“枇杷树种下去,3年才挂果,这期间吃什么?”“永善路不好走,种出来,卖给谁?”……当地村民对种枇杷的信心不足。
玉笋村村民王仁海是党员,当时也是勇于探索的年轻人,他将自家3亩地匀出来参与试种。杨兴祥刚好在工地上受了腰伤,干不了重活,就回到老家将家里2亩不到的地种上枇杷。“收入总不会比种苞谷、洋芋低。”这是他俩共同的想法。
挂果之后,因大五星枇杷肉头厚、汁水多、易采摘,上市后广受好评,“先吃螃蟹”的果农收入颇丰,看到种枇杷的潜力,很多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产业发展之路上,要有农民的积极性,更要有政府发挥好“有形的手”。“要做好口碑,品质是硬道理。”李连华说,永善县积极与农科院、农业局沟通联系,以枇杷修枝、疏花疏果和病虫害防治等为重点,为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光今年,全县多地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60次,培育地方“土专家”240个。
抓住特色水果“一县一业”发展机遇,永善县围绕“永善枇杷”大力进行品牌创建。2021年、2022年,“永善枇杷”分别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其产品远销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
走出“小而散”,20多年来,永善枇杷产业走向“大而强”。在多方合力之下,永善借助金沙江下游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按照“双万”工程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大户带头、农旅融合、土地整治项目带动等模式,在沿金沙江一带的码口、大兴、黄华、永兴、桧溪等乡镇(街道),因地制宜种植枇杷 6.5 万余亩,其中已挂果4万余亩,全县枇杷产量稳定达到4万余吨。
云南永善枇杷文化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人民网 蔡树菁摄
“金果”在枝头,客人树下游
摘枇杷、评“枇杷王”、登山比赛、长街宴、主题晚会……永善枇杷文化旅游节一届比一届热闹,今年以“观美景、品枇杷、游山水、尝美食、购特产、嗨周末”为主线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
乐呵的人里,王仁海算一个。作为最早行动起来的果农之一,他早在2009年已经种植20多亩枇杷,靠着卖枇杷挣到“第一桶金”,更在当年颇有远见地投资开了“玉笋山庄”农家乐。
说是“山庄”,其实刚开始,王仁海的农家乐里只有6张桌子,来的游客多是县城居民、枇杷客商,主要解决吃饭难的问题,收入还得靠客人捎带买的枇杷。
随着“永善枇杷”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外地、外省游客也被吸引过来。如今,在王仁海的山庄里,黄焖鸡、腊猪脚等都是生态农家特色菜,游客们顺道还可以到枇杷园体验采摘,从树上直接到腹中,自然熟成的大五星枇杷清甜化渣,来人走的时候后备厢无不塞满购买的枇杷。王仁海说:“枇杷丰收季时农家乐的生意很火爆,现在餐桌有20多张,忙的时候,短期用工都需要10来个人。”他粗略算了算,一年下来能有近60万的收入。在王仁海带动下,玉笋村已经有了5家农家乐。
这种多产业联合发展的局面,有“永善枇杷”的魅力使然,更是永善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的见证。近年来,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积极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当地水、电、路等,大力发动村民从事餐饮、住宿等产业,使得枇杷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永善县种植枇杷的村子里有各家快递入驻,物流便捷。人民网 蔡树菁摄
王仁海去年随着永善县工商联组织的活动,走出大山,到上海去参观考察,收获颇多。他兴冲冲地介绍:“去年我投入了80多万元,添加了现代农业的‘黑科技’,对果园进行了升级改造,还增加了小孩子玩的游乐场、民宿,客人的体验感更好了。”
杨兴祥则是走了另一条“小而精”的发展之路。不善言辞的他牢牢记住初种枇杷时,时任副乡长对他说的话:“老杨,把枇杷品质搞上去,不愁没销路。”
每一次种植技术培训,杨兴祥一定坐在最前面认真听讲,如今网络便利,平日他就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学习农业知识,一门心思地琢磨着如何把枇杷种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举办的“乌蒙金沙·佳果天成”第三届永善枇杷文化旅游节上,杨兴祥勇夺“枇杷王”称号,他的32颗色泽金黄、匀称饱满的枇杷果,拍卖出5688元的高价。“钱不重要,‘枇杷王’称号是对我种的果子的认可。”他笑呵呵地说。
注重品质,杨兴祥的枇杷确实从来不愁卖,他的枇杷分大中小果,不论哪种果型都一样可口。如今出入永善县的柏油路修好了,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门口,每年枇杷成熟时,杨兴祥的枇杷在朋友圈就被订购一空,随着物流车运往全国各地,云南省内更是保证2天就能到达。要是迟上几天跟他预订?“不好意思,只能等明年了。”
云南永善,金黄枇杷坠在枝头。人民网 蔡树菁摄
永善县枇杷树多,枇杷树上结“金果”。截至目前,当地枇杷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受益群众6万余人。“这远远不够。”李连华介绍,永善正牢牢把握住被列为云南省特色精品水果示范县的机遇,把枇杷产业作为特色水果主打产业进行培育,计划从2023年起用3到5年时间将枇杷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此外,还根据县城不同海拔,积极引进“白玉”“冠玉”等优质品种因地推广,同时全力推进枇杷产业标准化、链条化发展。
“我们要加快建设金沙江百里枇杷长廊,争取建成‘全国枇杷第一县’。”李连华说。仔细听,是一个个具体的声音:“我希望能成为‘土专家’,让周围邻居都当‘枇杷王’。”“如果我的试验成功了,想把现代农业技术在全村推广,让大家都用上‘科技’。”……饱满的枇杷坠在枝头,站在玉笋村高处,满山尽是金灿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