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不“掉线”
电子支付、网络叫车、外卖点餐,在信息技术与大众生活深度融合的今天,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通过智能手机得到解决,这为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老年人适应数字技术往往存在困难,使得本应提供便捷的数字技术成为老年人社会生活中的拦路虎。
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不“掉线”?智慧适老从政策层面到具体落实还有多远距离?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老年人数字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对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要求“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围绕国家部署和安排,云南省也出台了配套的措施,开展了相关工作。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云南省老年人数字素养水平悬殊较大,对于数字技能的掌握度参差不齐,对数字产品的接受程度不一,获得数字技术技能培训的途径也较为狭窄,即使在昆明这样的城市也不例外。
对数字技能的掌握情况严重分化。一部分老人适应能力强且数字素养好,能够熟练使用二维码、网约车、手机导航等功能;另一部分老人在环境的倒逼机制下,掌握生活出行的基本要求,但仍保持原有生活方式;还有大部分老人在数字时代明显“掉线”。疫情期间,这部分老人因不能熟练使用二维码等,不得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包括减少外出、避开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公共场所,居家时间大大延长。还有部分老人则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完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健康码,没有能力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经常碰壁甚至爆发冲突。
缺乏数字技能学习和培训途径
很多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望而生畏”。“我不需要用智能手机。”“学习太难了,学了又容易忘,不用也没什么关系。”这是记者调查走访时,频繁听到的回答。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不愿意尝试智能设备的老年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心理:畏惧智能设备,包括害怕手机或者设备损坏,害怕银行的钱被转走等安全性问题。部分家庭为方便老人安装了全屋智能系统,但是老人出于怕浪费电、怕机器不靠谱等原因几乎从未开启过设备。甚至有一些住在高层的老年人因为对智能设备不了解、不信任而不敢乘坐电梯,又因为腿脚不便等原因不得不成为“悬空老人”。
除了智能手机,许多老人也对其他适老化科技产品持抗拒态度。记者从部分商家处了解到,许多科技产品就遇到了进门难的问题——有老人会因为怕浪费电而直接拔掉健康监测装置的电源,年轻人眼中便捷的科技产品,对于老人成为一种负担。
缺乏数字技能学习和培训途径则是老年人面临的又一困难。在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道坎,其中掌握数字技能和具备数字思维,除了需要老年人主观努力外,还需要机构和健全长效的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目前,这方面依然还有很大空白。
“数字反哺”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记者采访中,多位专家提出,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急需加强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社会共同发力破解短板和难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建议和举措。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在未来媒体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部分老年人会越来越赶不上时代变革。一方面,政府要借助“新基建”战略的实施,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提供互联网接入机会,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在老年人数字帮扶中履行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在推动各种数字化便民制度的同时,要给出“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尊重部分老年人“数字断连”的权利,为主观上不愿意或客观上没条件上网的老年人留下传统窗口和通道,避免“数字弱势群体”因一块小小屏幕寸步难行。
二是要注重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友好度。深度挖掘老年人对于智能应用的需求,更多与医疗、卫生、民政等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在软件研发的问题上更多地与老年人换位思考,精准了解他们的痛点。从老年人切实的关注点出发,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及平台内容。通过开展专门培训、手把手教学等方式,帮助老人扫清智能产品的使用障碍。
三是营造老年人数字化环境。消除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软硬件障碍的同时,提倡各界共同努力,尊重老年人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在数字社会融入方面,培养老年人积极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生活,让更多老年人尤其是很少使用手机网络的部分老人重返公共生活。针对网络诈骗等老年人担忧的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标准,给予企业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四是完善老年人适网教育和培训。可以通过老年大学,围绕社会生活场景进行项目化学习,提升老年人数字社会生活的融入度。同时,相关机构应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数字反哺机制。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兴趣课堂、技能培训等活动,为老年人讲解各类新媒体使用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社区居家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寻求志愿者帮助。(胡晓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