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个旧:守护和谐共生的“猿”份

每天清晨,当清脆幽长的猿啼声划破寂静,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动物园,饲养员余红琴就带着为长臂猿们精心调配的营养餐,踏上了铺满清香落叶的林间小路。小路的另一头,长臂猿馆坐落在僻静的动物园一隅,11只憨态可爱、灵活好动的长臂猿分笼而居,享受着良好环境和精心护理带来的“悠闲时光”。
个旧动物园的白颊长臂猿。
个旧动物园饲养的长臂猿以白颊长臂猿为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两颊部位长着白色的络腮胡而得名。白颊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择偶性很强,要彼此“相中”才会组成“家庭”一起生活、繁殖后代,且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两年才生一胎,每胎仅产一仔。长期以来,个旧动物园的白颊长臂猿能够保持兴旺繁殖,得益于饲养员们熟稔地掌握了从白颊长臂猿的出生,怎样添加营养,到幼儿时期的长臂猿怎么饲养、什么时候分开饲养、怎样合笼繁殖等一系列过程和关键点。而这些知识,对17年前刚到这里工作的余红琴来说却知之甚少。
2005年,从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余红琴来到个旧动物园,从即将退休的饲养员师傅手里接过了守护长臂猿“接力棒”。“当时饲养员的工作还比较简单,主要是给长臂猿清洁笼舍,做好日常喂食等工作。”余红琴说:“个旧适宜的温度、繁茂的森林资源给白颊长臂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光是这样还不够,我们得主动做点什么。”
为了让这些可爱的“毛孩子”健康成长、兴旺繁殖,余红琴操碎了心。她用大量时间观察长臂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建立档案,做好记录,摸清规律。“长臂猿跟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每一只喜欢吃什么,每一个动作和神态传递了什么讯息,都要清清楚楚。”通过下功夫摸索,余红琴逐渐掌握了一套长臂猿饲养的要领。
余红琴与长臂猿。
“长臂猿很爱干净,要为它们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天气好的时候要带出去晒晒太阳,白颊长臂猿消化功能较弱,喂养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生病了要根据病情及时喂药输液,这时候它们通常胃口不好,要特别订制一些葡萄、枇杷等甜甜的水果……”说起如何饲养长臂猿,余红琴如数家珍。
余红琴说,照顾好长臂猿需要胆大心细,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专心致志,不能有任何分神。在求偶期,要为雌雄长臂猿提供相对隐蔽舒适的相处环境,让它们增进感情;妊娠期和产后都要做好护理、笼舍消毒和补充营养;生产的过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猿宝宝出生后,猿妈妈也会引导它们习得独自生活的技能。
在包括余红琴在内的一代又一代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下,个旧动物园的长臂猿个个身体“倍儿棒”,并迎来了繁殖的高峰期。1995年引进的一只雌性白颊长臂猿“老三”今年已经28岁了,相当于人类的90岁左右,它进园后,先后生了5胎长臂猿,被冠以“英雄母亲”的美名。如今,“英雄母亲”的儿女们也开枝散叶,为家族不断增添着新的希望。
白颊长臂猿的繁殖任重而道远,个旧动物园希望未来能够扩大与外地动物园的交流合作,促成更多长臂猿“联姻”,让白颊长臂猿这一珍稀种群不断壮大。(张航、吕婷、董晓然、李维奇 文/图 个旧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