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民族团结进步看云龙”系列报道

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展开了一场“接力赛”

人民网记者 符皓
2022年05月13日08:32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平方公里,是大理州最大的县,山区面积占了98.6%。境内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1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6.23%。

    自古以来,云龙县各族人民不断树牢与全国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家园。在县内先后诞生了“万众一心、坚忍不拔”的滇西抗战精神、“担当尽责、负重拼搏”的水电移民精神、“苦干实干、顶住硬干”的脱贫攻坚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艰苦创业精神,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龙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了云龙的过去,也昭示着云龙的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云龙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云龙被命名为大理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1年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本网特推出“民族团结进步看云龙”系列报道,以期为云南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创建工作提供一个参考借鉴的样本。

时间倒流到30多年前,那时正年轻的彝族青年余务标不会想到,靠放牧打猎为生的他,终有一天会放下猎枪,成为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池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

如今,58岁的余务标,已在护林员岗位上工作了16年。靠保护滇金丝猴,他成为当地有名的“猴王”。

从打猎放牧,到成为天池保护区的坚定守护者,余务标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天池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滇金丝猴就像自己的亲戚一样”

天池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分别为北面的龙马山片区和南面的天池片区,总面积14475公顷,这里是滇金丝猴分布最南端的栖息地。

对余务标而言,当护林员,“一开始只想着有个活干”。认识的转变,源于村里的缺水危机。

早年,村民靠山吃山,对放火烧山扩大牧场习以为常。不过,山林毁了,自然的报复很快显现。

余务标家所在的检槽乡师井村第18小组,位于龙马山片区附近。刚当上护林员那两年,每到3至5月,原本长年不息的山泉便会出现季节性干涸。无奈,村里人只能到更远的地方挑水喝。

自此,余务标清醒认识到守护山林的重要性。为制止村民的偷猎行为,他还曾与村里的亲戚闹翻过。

正在观测滇金丝猴的余务标。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龙马山片区的滇金丝猴分布较多,从小跟随父亲在山里放牧,熟悉山林环境的余务标也在常年巡护山林过程中,与滇金丝猴建立了深厚感情。

余务标至今还记得,2013年的一天,一大早,进山巡护的他刚到半山腰,便听到树林深处传来狗吠声,随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滇金丝猴幼猴急促的叫声。

寻声找过去,只见一只还未换毛的白色小猴蹲在一棵铁杉树下,母猴不在身边。

凭经验,余务标判断出是村民的狗进山后,追撵滇金丝猴导致幼猴落单。

余务标将其抱起,幼猴在他怀中瑟瑟发抖,眼角还有眼泪。

正踌躇间,不远处的铁杉树上传来了母猴的叫声。

余务标赶紧将幼猴放在一棵小铁杉树的树杈上,跑开躲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不久后,母猴便从高处跳下将幼猴抱走了。

带着幼猴跳到铁杉树高处安全区域后,母猴不停舔舐抚摸受惊的幼猴。

人猴殊类,亲情相通。在望远镜中看到这一温情的画面后,余务标的眼睛湿润了,年幼丧母的他,深知母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群众正在背树苗上山栽种。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跟踪保护时间长了,感觉滇金丝猴就像自己的亲戚一样,几天不进山看一眼,觉也睡不好。”余务标这样形容自己与滇金丝猴的感情。

10余年来,龙马山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已由八十多只增长到一百八十多只。

“山里熊多、蛇多,一个人在山里不安全。”余务标有4个孩子,都劝他去城里与他们一起生活。

余务标不愿意,倔强地回绝:“等到我动不了了,再接我下去。能动的一天,我都想留在山里。”

“保护是有价值的,不保护前,树少了、野生动物少了,现在植被恢复了,在村里都能听到野生动物的叫声。”当护林员16年来,余务标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正在巡护的李施文。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接力守护 共享生态福祉

从猎人到护林员,如果说余务标的转变代表着天池保护区周边老一代村民环保意识的觉醒,那么像李施文一样的新生代护林员的加入,则预示着新一代村民守护山林的行动自觉,给天池保护区的保护注入了动力。

今年36岁的白族群众李施文,是天池保护区南片区附近功果桥镇海沧村委会李子村小组的村民。

在外打工多年后,李施文毅然返乡,在父母的支持下主动加入了护林员队伍,成为天池保护区南片区的护林员。

天池保护区南片区大约生活着20只滇金丝猴种群,李施文和队友在跟踪观察猴群生活轨迹和习性之余,还主动走村入寨,开展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

“我们村跑来了一只黑猴。”2015年5月,宝丰乡庄坪村村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猴子,得益于平时宣传到位,村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

天池保护区内的天池美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李施文到现场一看,根据经验,立刻判断出这是一只亚成体的雄性滇金丝猴。

经专家检查,发现该猴只是身上轻微擦伤,内体并无大碍。

李施文将其带回管护站,悉心照顾,待其身体恢复后才放归山林。

天池保护区周边涉及5个乡镇、21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和傈僳族等各族群众27000多人。

各民族共同保护生态、共享绿色发展氛围日浓。在护林员和周边各族群众的共同守护下,如今,在乡村振兴路上,依托大自然的馈赠,天池保护区周边各族群众依托发展羊肚菌等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等,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多元。

天池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尝到生态福祉的甜头,守护天池的绿水青山和滇金丝猴,周边各民族群众的接力还在持续。

2019年起,天池保护区管护局启动了生态廊道建设和火烧迹地恢复项目,通过种植华山松、冷杉等树种,将天池保护区南北片区连成片,为滇金丝猴种群繁衍提供便利。

“今年计划栽种1200亩,即可实现生态廊道林木全覆盖。”检槽乡清朗村委会下麦园小组的白族村民赵定宝和妻子一起参与了植树和看护。

种下的树种,都是滇金丝猴习惯栖居的树木。种树容易,看护树苗成长难。三年前种下的树苗,现在平均也才长了二十多厘米。

“长得那么慢,花时间去守护值得吗?”

“值得,为了南北片区的滇金丝猴能迁徙交流,我们愿意慢慢等。”看护生态廊道的树苗成长,赵定宝下了决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