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鹤舞大山包

2022年01月23日08:55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鹤舞大山包

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 本报通讯员 郑远见 摄

雪山飞鹤,美如仙境。近日,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昭通大山包湿地,高原精灵黑颈鹤迎着漫天飞雪翩翩起舞的美景再次刷屏朋友圈。黑颈鹤是15种鹤类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鹤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保护,目前黑颈鹤已从濒危物种变为近危物种。

近年来,随着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每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攀升,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200余只增加到2020年最高峰时的1900多只,占世界黑颈鹤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大山包已成为我国目前已知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护鹤爱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在昭通大山包,当地人都把黑颈鹤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护鹤爱鹤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孙德辉是昭通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由于拍摄与大山包的黑颈鹤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把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和收入都花在了保护黑颈鹤上。

1992年11月,孙德辉第一次精确地统计出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共有350只,也第一次确定了当年黑颈鹤在这里的始见日、终见日和越冬日数。1994年,孙德辉又用了近半年时间考察了昭通市11个县(市、区)的鹤类分布情况,并把报告送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争取到了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1998年,时任大山包乡长助理的王昭荣与孙德辉牵头成立了昭通民间环保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2001年开始,协会每年利用元旦等假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到会泽大桥、巧家马树开展鹤情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2006年,协会开始在昭阳城区周边开展“重现洒渔烟柳、再造秀美家园”、调查昭阳区水资源状况等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组织并带领志愿者到永善县茂林镇、伍寨乡开展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昭通市黑颈鹤越冬栖息湿地保护及宣传教育项目。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协会成立23年来,从最初的孙德辉和王昭荣两个人发展到如今的495名会员,开展黑颈鹤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开通黑颈鹤保护协会门户网站,利用微信公众号“黑颈鹤”发布消息……多方面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来一起护鹤、爱鹤。

30多年来,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依托大山包黑颈鹤科普宣教馆、湿地、隧道等资源,深化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交流,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迎鹤节等为契机,通过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普及鸟类、湿地保护等知识,累计超过10万人次。

人退鹤来

7000余人搬离大山包

“搬到城里来,一家一套房,这样的生活我们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搬迁户张德富高兴地说。2019年10月17日,张德富一家和村里的33户农户搬到了昭阳区北闸镇红路社区红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幸福新生活。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境内,处于金沙江右岸的群山之巅,近2万名汉族、苗族、彝族等群众世代生活在这里。为保护好黑颈鹤及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三级党委、政府就科学定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该片区成立了管护局,设立大海子、跳墩河等5个管护站,划定保护区范围,对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确保保护工作有部门抓、有专人管,相继出台法规、政策,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昭通市不断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组建综合执法队,专项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为构建人鹤和谐的幸福家园,昭通市大力实施保护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湿地科研监测中心、黑颈鹤科普宣教馆、黑颈鹤行为研究监测隧道、野生动物救护站等一批保护管理基础设施。

为了让黑颈鹤在大山包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场所,2014年以来,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实施了栖息地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30万元,开展人工种草、湿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等,建成水质净化池1.53公顷、恢复湿地608.78公顷、建成黑颈鹤食物源基地30公顷,为黑颈鹤在大山包越冬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2016年以来,昭通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从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海坝、尖嘴屋基等黑颈鹤夜宿地迁出村民1543户7217人,将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保护的双赢。

人鹤和谐

共绘高原生态新画卷

清晨,霞光穿透云层映照在大海子湿地上,黑颈鹤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37岁的志愿护鹤员陈光会迎着高原刺骨的寒风,绕着湿地开始清点黑颈鹤的数量。

说起保护黑颈鹤,要从她的公公赵国学和婆婆董应兰说起。赵国学是大山包最早的义务护鹤员,在他的影响下,妻子董应兰也一起加入到护鹤队伍中。夫妻俩起初用来投喂黑颈鹤的食物都是自家的粮食,如果不够吃,还要自己掏钱去买。后来政府成立了保护机构,食物改由国家供给,他们一家的负担才减轻了许多。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董应兰还记得最初喂鹤场景:“当时下雪了,黑颈鹤找不到吃的,站在外面叫,我就把家里的荞籽和洋芋喂给它们吃。”

“1990年,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喂鹤的包谷由林业站提供,身背50斤包谷,一天要跑十几个喂食点。后来鹤都认得我了,看到我就会飞过来。”黑颈鹤越来越多,董应兰日渐老去,喂鹤的脚步也逐渐变得缓慢。2003年,陈光会接过了婆婆护鹤的接力棒。

陈光会每天6时准时起床,到大海子湿地周围清点黑颈鹤数量,上午11时和下午3时各喂食一次,除此之外还要管理湿地,及时救治受伤的黑颈鹤。黑颈鹤在大山包越冬期间,陈光会一吹口哨,湿地上觅食、天空中飞翔的黑颈鹤就会纷纷向她围拢过来。经过多年相处,陈光会与黑颈鹤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她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现在,陈光会家里的所有成员都从事过护鹤工作,一家两代接力护鹤三十余载,是名副其实的护鹤之家。

见闻

冰上救鹤记

“守护大山包,保护黑颈鹤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再苦再累再惊险都是值得的。”回想起10年前那个寒冬的早晨,和同事们破冰救助被困黑颈鹤的一幕,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郑远见记忆犹新。

2012年元旦前后,大山包室外温度降至零下19℃,大山包保护区工作人员担心黑颈鹤安全,昼夜坚守在大山包,为黑颈鹤站岗。2012年1月4日早晨9时许,工作人员郑远见和赵子蛟、彭川、蔡睿等人顶着刺骨寒风开展例行巡护。在大海子水库边,他们发现两个黑颈鹤家庭被困在冰面上,其中两只已经掉进冰窟窿里奄奄一息,4只亲鸟守在身旁不停地用喙叼啄冰面,试图救其脱困,情况十分危急。

大家立即从附近村民家借来小船准备前往营救,但恶劣的天气让小船无法前行。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找农户借来皮衣皮裤,徒步走进冰面开展救援。“手冻僵了、脚冻伤了,但是情况危急,救援刻不容缓。”郑远见回忆,大家顶风冒雪、破冰前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从齐胸深的冰水里将两只生命垂危的黑颈鹤救了出来,另外4只亲鸟也放心地离开了冰面,回到安全的地方。

经过检查,获救的两只黑颈鹤腹部多处被冰块划伤,全身羽毛结冰。大家立即找来吹风机将覆冰的羽毛吹干,及时清洗伤口并涂上消炎药,随后将它们安置在野生动物救护站内观察疗养。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40天后,两只受伤黑颈鹤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归大自然。

人人爱鹤,人人护鹤,保护黑颈鹤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郑远见介绍,多年来,大山包保护区坚持开展环境保护及爱鸟护鸟知识宣传,以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迎鹤节等节点为契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截至目前,已有50余只伤病黑颈鹤获救后回归自然。(蔡侯友 沈迅)

(责编:徐前、祝鸿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