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康養

AI心理服務機器人:幫人們自助解決心理問題

2023年10月17日08: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AI心理服務機器人:幫人們自助解決心理問題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研發的AI心理服務機器人“北小六”。實習生 王婧/攝

  最近半年,00后女孩周美宜逐漸感覺身體有些“不對勁”。最明顯的症狀是睡眠變淺、容易早醒,總是坐立難安,覺得心慌。周美宜去了家附近某醫院的睡眠科就診,醫生的診斷為“患有重度焦慮症和強迫症”,給出了藥物治療方案,並告知她這些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戒斷反應。周美宜覺得自己“仍然沒有安全感”。於是,她決定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在找心理咨詢師的起點就遇到了困難。”周美宜說,困難首先體現在選擇治療機構上。她了解了一些市面上的心理咨詢平台和機構,但對處於待業狀態的她來說,這些渠道的咨詢費用較為高昂,她也無法輕易信任。經多方打聽,周美宜將目標瞄准北京三甲醫院。但她發現權威醫院號源緊張,基本上都處於“無號”狀態。經過幾天“蹲守”,周美宜終於搶到了一周后的門診號。此時距離她第一次看睡眠科已經有一個多月。周美宜覺得,在等待治療的過程中,焦慮症症狀加重,甚至誘發了並發症。

  AI心理服務機器人能做什麼

  周美宜遇到的困難,可能也是很多精神障礙患者面臨的困境。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顯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每8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名精神障礙患者。在新冠疫情暴發后,這一數據增長尤為突出。心理咨詢的特殊性要求醫師為患者提供周期性、高質量的服務。然而,針對精神障礙的各項服務,在全球范圍內都存在著嚴重不足。聚焦我國,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人。相比之下,我國精神科醫生僅有6.4萬人,佔全國醫師數量(428.7萬人)的1.49%。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科醫師無疑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伴隨著“AI+醫療”的興起,臨床科研轉化加速發展,數字醫療進入創新階段。在臨床心理領域,數字技術也成為解決“龐大的患者需求和有限的接診能力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2023年9月初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被命名為“北小六”的AI心理服務機器人正式亮相。它身高約1米,“頭部”為數字屏幕,“腳底”裝有輪子,可移動。“北小六”是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導下,由該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黃薛冰帶領團隊研發而成。據“北小六”研發團隊成員、心理治療師張爽介紹,“北小六”的研發於2019年啟動,旨在幫助人們自助式地解決心理問題,防止病情加重。2022年10月,“北小六”AI心理服務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北小六”的功能由四大模塊組成:AI咨詢、心理評估、心理干預和科普宣教,分別用於確定用戶的心理問題並推薦匹配的咨詢方案,早期識別和篩查,提供四大標准化干預方案、八大專項技能訓練,以及幫助用戶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其中,AI部分功能通過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學習實現,用戶可以通過人機交互、語音等方式與“北小六”進行對話和互動。相較於以往以評估為主的心理數字產品,“北小六”的智能和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根據問題提供標准化心理干預。這也讓許多人好奇AI心理咨詢是否真的可靠、有效。

  張爽告訴記者,經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北小六”能夠顯著改善抑郁、焦慮問題,干預效果好於新手治療師。循証數據顯示,其用戶滿意度以及抑郁症預測精准度都較高。“北小六”已經在該院服務約一萬人次,包括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

  目前,“北小六”已進入高校、中小學等學校場景,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張爽介紹,放置在北大醫學部淑范圖書館的“北小六”正在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考試季,同學們容易產生焦慮等情緒問題,自習之余就可以利用‘北小六’自助訓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或是獲取保持心理健康的技能,也是一種體驗和放鬆。”同時,“北小六”也被寄希望於為企業員工提供“心理體檢”“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

  AI幫助實現“優質心理治療人人可得”

  前不久,周美宜就自己的睡眠問題向“北小六”做了咨詢:“它先問了我有哪些困擾、哪些症狀,然后我通過點擊選項或者語音輸入回答,還會有一些量化的提問。”結束后,“北小六”給出了推薦方案,包括專項訓練,睡眠CBT(認知行為療法)標准化咨詢方案,並進行了焦慮測評。咨詢方案中包含了健康教育、技能學習、家庭作業等模塊。周美宜覺得,由於是和AI溝通,咨詢過程比較輕鬆,她對咨詢結果也較為滿意。

  但與此同時,周美宜也產生了對個人信息外泄的擔憂。心理咨詢師在實際咨詢過程中,會將患者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作為臨床診斷的補充信息。在AI心理咨詢研發領域,包括機器學習內容、人像識別、臨床案例使用在內的許多方面,都涉及倫理和隱私問題。

  尊重科學倫理,保護患者隱私,正是研究人員在研發AI心理服務機器人過程中格外關注的問題。張爽告訴記者,研發團隊採用了一些加密措施來保護患者數據的存儲,以保証在整個治療中恪守倫理准則。

  張爽談到,AI進入心理咨詢領域可能會讓相關從業者產生失業的擔憂。但她認為,AI心理咨詢師和人類心理咨詢師各有優勢,將來在應用上是相互補充支持而非替代的關系。“通過‘北小六’可以促進臨床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交流,共享經驗和研究成果,提升整個領域的發展水平。”張爽說。

  未來,希望國家級醫療技術和臨床經驗走出醫院,將專業服務引入更廣泛的社區和民眾當中,從而提高國民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優質心理治療人人可得”的願景。(實習生 王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應患者要求,文中周美宜為化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