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折角紅包”裡的文明新風(暖聞熱評)

孔德淇
2025年10月30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關鍵詞】折角紅包

【事件】“折個角,心意已收!”最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一對新人在舉辦婚宴時,將賓客的紅包輕輕折角便原路奉還。沒有折損心意,而且卸掉壓力,既守住傳統禮儀的本真內核,也減掉人情往來的功利負擔,“折角紅包”在網絡上刷屏,收獲不少點贊。

【點評】

份子錢,本是親友表達祝福的溫情載體,如今在一些地方卻成了“人情債”。有人為禮金愁眉不展,隨禮動輒一兩千元,倘若婚宴密集,負擔著實不小﹔有人因禮金數額暗自較量,陷入盲目攀比的內耗﹔有人被人情往來裹挾前行,把人際互動變成“記賬式社交”。有調查顯示,近七成年輕人表示對份子錢感到壓力。

“折角紅包”獲得贊譽,恰恰在於它以體面的方式化解了人情困境。折起的是紅包一角,放下的是物質執念﹔奉還的是禮金數額,留住的是真心實意。這一做法既遵循了傳統禮儀的形式,又注入了現代社會的文明風尚,也讓赴宴賓客卸下了“隨禮焦慮”,使婚禮更能體現見証幸福、傳遞美好的本質。正如有網友所言:“這樣的婚禮,滿是人情味。”

這份暖意實踐並非憑空而來。“講心不講金”的觀念,在當地已有幾十年歷史。20世紀90年代,一些居民辦喜事時,會提前在請柬上注明“勿帶禮金”,主動為親友減負。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地方黨委、政府的積極倡導,不收禮金在順德區乃至佛山市成為一種風尚,場合也拓展到老人壽宴、小孩滿月、喬遷新居等。不拘禮金厚度,更在意情誼濃度﹔不重場面鋪張,更關注內心真誠﹔不求物質堆砌,更珍視情感純粹,這樣的禮俗和心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人,展現了化風成俗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這樣的風潮遠不止在佛山一地流行。拿婚事來說,有人創造“電子折角”,在電子轉賬的份子錢退回備注中注明“心意已收到”﹔還有人選擇旅行結婚、目的地婚禮等形式,尋覓一份別樣的幸福回憶……對儀式和習俗更包容的認識、更從容的態度,背后是年輕一代對健康社交的共同憧憬,更是全社會對移風易俗的廣泛認同。

移風易俗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與時俱進地傳承,讓其更加貼近時代。近年來,從組織宣講隊走家串戶普及文明觀念,到訂立村規民約劃定行為邊界,再到成立“紅白理事會”進行監督,凝聚政策引導、基層自治與個體自覺的合力,文明風尚的傳播有了越來越多的渠道和載體。習俗表現為形式,但往往扎根於歷史沿革和人的主觀認知。實踐經驗証明,倡導文明新風不能簡單粗暴“一刀切”甚至以罰代管,關鍵在於找到群眾易於接受的模式,於無聲處浸潤人心。

傳統禮儀的核心,不是物質的對等交換,而是情感的雙向奔赴。當人與人的交往不再被功利心牽絆,我們才能更專注於情感本身,讓人際關系回歸清簡本味,流淌真誠溫度,沉澱長久信賴。而這,不僅是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更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需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0日 05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