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地下8米處“時空疊印”的啟示(現場評論)

武衛政
2025年10月24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協同推進城市建設與遺產保護工作就能結出更多碩果

不久前,天津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新增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文物展廳。不少乘客經過展示區時,駐足細看,有的好奇,有的贊嘆,有的凝視。

據考証,天津有600多年的建城史。這處城牆遺址守護著天津歷史層積的真實性,是天津城市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實物見証。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遺址,為什麼要在地鐵站裡展示?這一保護利用方式,又給人何種啟示?

敬畏歷史文化遺產,就是敬畏歷史。2017年,地鐵建設施工時發現城牆遺址后,文物部門認定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天津城市考古的重要發現,應進行原址原狀保護和有效展示利用。如何兼顧地鐵建設與遺址保護?既要有敬畏心,又要堅持科學性。古代城牆與現代地鐵在地下8米處“時空疊印”,構成天津從“衛城”向“現代都市”演進的歷史剖面。倘若妄加移動,會造成遺址位置和標高變化,其歷史層積的真實性將永遠消失,也難以展現城市發展的“連續性”。建設方、設計方、文保專家組成的項目團隊,決定原址原位保護與地鐵建設並行。

既要擔當作為,又不能亂作為。方案有了,具體操作頗為不易。地鐵東南角站是一個換乘站點,也是維系天津地鐵網絡高效運轉的節點。這裡還是城市地面主干道交會處,大規模開挖顯然不行,只能利用有限空間施工。如何做到既保護文物,又保障交通?關鍵在以系統觀念協調各方。一次次交流討論,一次次實地驗証,一次次電腦推演……經優化設計、合理布局,建設方與考古方積極溝通,地鐵施工與考古發掘交替循環,既盡量滿足換乘功能,又為文物發掘提供條件。在外人看來,考古發掘與地鐵施工攪在一起,“肯定要打架”“矛盾少不了”。之所以能做到有序推進,離不開各方在一個大目標下,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共同奔赴的精誠合作。

沒有先例,就創造先例。這一遺址不是磚石砌成,在運營的地鐵車站內部進行原址原位保護,國內沒有先例可循。富水軟土地層穩定性較差,施工環境極為復雜,車站內部空間有限,列車運行產生震動,諸多難題擺在面前。保護目標堅定不移,開動腦筋攻堅克難——深入分析論証,確定“五步施工法”,採用先進施工技術把城牆像“托豆腐”一樣穩穩地“托起來”,放在彈簧支座上,實現遺址安全保護和震動隔離。原址原位保護,從最初被認為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成為復雜地層環境和局促施工空間中文物保護與工程施工“雙贏”的典型案例,體現了科學保護的智慧,更飽含不斷創新的艱辛。

僅僅原址保護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活化利用。古舊的城牆遺址與現代化的地鐵車站本是不期而遇,天津順勢而為,把精心保護的遺址作為重要文化元素,以“地鐵站+博物館”的模式,向公眾開放,融入市民生活日常。呈現於此的城牆遺址剖面、保護工程施工工藝,為人們提供了近距離了解城市歷史文化和現代化工程技術的窗口。在這裡,人們還可進一步體會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在統籌民生需求與文物保護時的敬畏之心、審慎態度、攻堅勇氣、創新實踐。通過開放展示,人們聆聽到的是歷史與現實的共鳴、人文與發展的交響。

歷史文化遺產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証,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協同推進城市建設與遺產保護工作就能結出更多碩果。

(作者為本報天津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05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