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人民時評)

楊 丹
2025年10月23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城市公共空間的存量與增量並非簡單的替代關系,以文化賦能激活存量可以在化學反應中創造增量

當下,到公共學習空間去學習日漸成為城市新風尚。不少城市公共圖書館的閱覽室,出現“開館即滿”“一座難求”景象,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新型閱讀空間,燈火長明、座無虛席。據統計,202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的總流通人次達13.4億。

這些鮮活畫面,是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具體體現,也是城市生活空間不斷優化的生動縮影。

建設好現代化人民城市,必須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城市的發展進步,生活品質的提升,不隻在於摩天大樓的高度,更在於公共空間的溫度。今年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要求“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為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指明了方向。

科學規劃是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依托《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等,北京著力塑造街道、商圈等8類花園場景,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2.92%,九成以上的市民出門500米即可游園賞綠。咖啡書屋、草坪瑜伽、森林市集、潮玩IP等主題場景,為更多人提供了多元的休閑選擇。把“宜居”的需求更好體現到城市規劃中,才能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讓人們在城市詩意棲居。

創造性地“變廢為寶”,有利於提高城市公共空間使用效率。浙江溫州注重城市有機更新,將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廢棄老水廠變成門庭若市的“水塔”圖書館,將C類危房改建為壹道音樂文化驛站。如今,各地類似探索層出不窮,通過打造更多融入城市記憶的公共文化空間,走出了拓展城市公共空間和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相統一的新路徑。這表明,城市公共空間的存量與增量並非簡單的替代關系,以文化賦能激活存量可以在化學反應中創造增量。

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不僅是物理概念,更是治理目標。優化城市公共空間,還應該注重以更豐富貼心的服務、更可靠安全的環境吸引人。四川成都溫江區依托24小時“留燈書屋”開辦“留位藝術夜校”,讓市民在業余時間有新追求、好去處﹔湖北潛江“播動潛江文化驛站”集直播培訓與實踐、社區閱讀、文創產品展示等功能於一體,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多樣化文化服務。植根群眾、優化服務,才能實現空間的高效復合利用。

城市公共空間,也是面向未來的發展概念,由此衍生出的“公共空間+”,為人民城市延伸出更多可能性。“公共空間+傳統農貿市場”,把“菜籃子”變成社區客廳﹔“公共空間+老年食堂”,以“餐飲+服務”綜合體理念助力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公共空間+書城”,通過舉辦作家簽售會、攝影展、時裝展、音樂會等活動,實現書城從圖書賣場向文化生活空間轉型。總之,從公共空間的多重功能出發,激活城市各項資源的發展潛力,有助於推動城市品質提升、治理增效,實現內涵式發展。

期盼人們擁有更多享受知識、交流思想、放鬆身心的好去處,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3日 05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