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把握關鍵環節精准發力——

寫好糧食流通大文章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5年10月16日08:11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今年,雲南夏糧豐產增收,總產量267.03萬噸,比上年增產2.96萬噸,增長1.1%,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收開鐮以來,農戶搶抓農時,全省各地紛紛傳來豐收的喜訊。

穩產之年,雲南努力將好收成變成好收益、好儲備。今年以來,全省把握關鍵環節、精准發力,著力寫好糧食流通這篇大文章。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調控有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

抓好糧食收購,守住農民種糧“錢袋子”

做好糧食收購、實現顆粒歸倉,對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平穩運行、保障穩定安全供給等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在種糧戶最關心的收購環節,點贊聲音不斷。“打開手機微信,關注‘滇糧預約收購’服務號,就能預約售糧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種糧戶李勇說。

被種糧戶點贊的高效服務背后,是雲南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其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實事抓緊抓實,迅速行動、周密部署、細化措施、壓實責任的成果。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在改變傳統售糧流程的同時,幫助農民實現“少跑腿、快售糧、早變現”的心願。

針對秋糧收購,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持續優化為農服務和收購流程。充分發揮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作用,積極提供清理、烘干、儲存等便民服務,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加大“滇糧預約收購”推廣力度,引導農民有序售糧、企業高效收糧。強化收購資金保障,協調金融機構及時足額發放信貸,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如今,農民有序售糧、企業高效收糧模式正逐步形成。糧好賣更要賣好價,糧食收購和保供穩價密不可分。隻有讓農民種糧有錢賺,才能不斷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能力,為糧食保供穩價夯實更加穩固的基礎,才有利於建立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為保障種糧戶的利益,保護種糧積極性,今年以來,雲南省統籌抓好市場化收購與政策性托底。堅持市場化為主導,鼓勵多元主體入市收購,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訂單收購、代儲代銷等合作。嚴格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把握政府儲備輪換節奏,有效發揮政策托底作用,堅決防止“賣糧難”和“打白條”。雲南省還著力加強市場監測與執法監管。密切跟蹤糧食市場動態,及時發布信息,引導理性購銷。深化“鐵拳行動”,嚴肅查處“轉圈糧”“以陳頂新”“壓級壓價”等違法違規行為。

倉廩實,天下安。做好“糧好賣”“賣好價”兩件大事,極大地支撐了雲南糧食儲備。目前,國家下達雲南省的地方政府糧食和食用植物油儲備規模任務已足額落實到位,儲存數量真實、質量良好。

抓牢糧食儲備,注滿糧食保供“蓄水池”

糧食豐收,沃野田疇的糧食,“住”進了新型糧倉。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糧庫,涼意扑面而來,空氣中可聞到糧食的清香,嶄新的“空調倉”裡存儲了玉米、大米、粳稻等品種,成品糧堆碼整齊,糧情檢測表清晰記錄著入庫時間、種類和數量。

近年來,楚雄州以科技賦能倉儲升級,加快建設綠色糧庫,推進低溫、准低溫等倉儲技術系統集成應用,糧食倉儲企業積極開展高標准糧倉建設、推進老舊倉房維修和改造升級,實現“優糧優儲”。

聚焦省級政府糧食儲備流程化、標准化、精准化、現代化管理,雲南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以“科技引領綠色優儲”為總體發展目標,大力實施技術性革新。經過聚氨酯隔熱層、安裝三層密閉門窗等一系列技術改造,密閉性能明顯增強,為糧倉披上“隱形鎧甲”﹔通過試驗方式選擇更為有效的反射涂料,極大增強了保溫隔熱性能。提高隔熱性能的糧倉仿佛穿上了“科技棉襖”,地坪防水涂層、牆體防滲處理等防水防潮技術為糧倉筑起了“無形護盾”。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儲工作,省委批准糧儲部門保留糧食流通綜合檢查和省級政府儲備糧管理情況“兩項考核”,並將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列入省委重點改革事項清單。

在項目建設上,扎實推進保山市滇西糧食儲備中心庫倉儲設施建設項目、紅河州紅糧糧食儲備有限公司綠色倉儲提升行動項目,獲中央資金支持2300萬元,玉溪滇雪糧油有限公司成品糧油加工設備更新項目獲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774萬元,項目建設推進有序。

在產業聚集上,玉溪、大理、紅河等州(市)推動糧食園區經濟成效初顯。今年1至8月,鐵路調入省內糧食289.1萬噸﹔谷物棉花等農產品倉儲業實現營業收入12.6億元,增幅47.5%,區域協同發展和產業鏈延伸與附加值進一步增長。

狠抓節糧減損,田間到餐桌耕好“無形田”

今年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的活動主題為“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在穩定糧食生產、增強儲備能力的同時,節糧減損被提到重要位置。

雲南通過綠色倉儲技術應用和升級改造,提升糧食免熏蒸率,糧食儲存過程中的損耗得到了有效控制。2025年上半年,全省地方糧食儲備企業完成出庫的地方事權糧食儲存綜合損失損耗率為0.57%,較去年同期進一步降低。

節糧減損在糧倉,但遠不止糧倉。全省各地各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全鏈條發力。

這幾天,大理市喜洲鎮河矣江村雲糧“洱海留香”綠色有機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景象,收割機在平整的田塊中來回穿梭。剛收割完的地裡,幾乎找不到散落的稻谷。“採用現代化的收割機械和運輸設備,全程機械化收割,在大幅度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時,減少了‘落地谷’的出現,確保將糧食收獲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雲糧集團負責人說。

新鮮收獲的稻谷進入烘干廠,雲糧集團引進先進的烘干設備,烘干糧溫不超過28℃。試驗並不斷優化的低溫烘干工藝,在保証烘干效率的同時能提高稻谷出米率,有批式循環低溫谷物烘解決烘干效率不足造成的田間損失和烘干工藝不良導致的出米率低等問題,間接提高糧食產量減少損失。

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節糧減損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每個人都是實踐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正如今年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所倡導的,人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共同守好節約糧食的每一道關口,就能讓每一畝“無形良田”顆粒歸倉,不斷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防線。(記者 王淑娟)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