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千年歌會的傳承密碼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5年10月09日08:33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場明星演唱會,能吸引數以萬計的粉絲參加,對此,大眾早已司空見慣。但若是一場民間老百姓自發組織的歌會,也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到場觀看,很多人不一定會相信。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就有這樣一場萬人參與的民間歌會——石寶山歌會。

2025年劍川縣石寶山歌會開唱儀式現場。董孟良攝

2025年劍川縣石寶山歌會開唱儀式現場。董孟良攝

就在9月中下旬,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在劍川縣石寶山開唱。幾天時間裡,來自劍川縣及滇西北其他縣市的白族群眾,成群結隊身著民族盛裝,跋山涉水趕赴石寶山,或彈弦對調、或對歌賽歌……現場熱鬧非凡。

究竟有多熱鬧?有參與者這樣描述:“萬人對歌,白曲盈谷,山歡水笑,縱歌縱情……”

這樣的盛況,經年累月,已流傳上千年。早在唐代的《蠻書》裡就有記載:“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石寶山歌會,何以能流傳千年?在石寶山腳下的石龍村,可以找到答案。

每年的石寶山歌會,從開唱儀式的表演,到各個場地的對歌,石龍村的村民是絕對的主力。走進石龍村,光看村容村貌,跟滇西北的其他村落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隨機與村民攀談,看到陌生人的村民還有些拘謹,不善言辭。但這只是表象,一談起對歌,男女老幼來了興致。

“以前我年年都去石寶山參加對歌。”81歲的石龍村村民張家橋,從18歲就開始參加對歌,自此延續數十年。如今,年邁的她去不了歌會現場,但開口唱起歌來,收放自如,臉上滿是笑容。

走在村道上,即便是小孩,也能彈著三弦用白族話唱出來:“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

2石龍村航拍。董孟良攝

石龍村航拍。董孟良攝

石龍村為啥男女老幼都愛唱歌?

“從小聽著父母唱歌,父母就是啟蒙老師。”56歲的石寶山歌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根繁介紹,小時候,除了過年過節,村民平時在田間地頭勞作、上山放牧,興致一來,都會引吭高歌。“在石寶山,跟村民打招呼,他不一定理你,但用白族調唱,馬上就會有人回應。”

一唱一和,這便是石寶山歌會上最受人歡迎的對歌。對歌往往是男女對唱,對歌的歌詞都是即興發揮,內容多取材於日常生產生活,主題既可以是兩情相悅的心意表達,也可以是相互打趣對方的逗樂。

因此,對歌會也是一場賽歌會,既考驗歌手的臨場應變能力,也考驗歌手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提煉能力。“對歌是雙方實力的PK,如果旗鼓相當,只要願意,可以對上幾天幾夜。”作為村裡的實力唱將,李根繁是當地有名的“歌王”,在村中享有盛譽。

濃厚的音樂氛圍,也讓石龍村人走出了一批在雲南頗負盛名的民族歌手:小阿鵬、白人兄弟組合中的董祿龍……

植根於生產生活的情感表達,唱歌既是生活,也是榮譽,這或許就是石寶山歌會得以延續千年的奧秘。2008年6月,石寶山歌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董祿龍正在教村裡的小孩彈唱。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董祿龍在教村裡的小孩彈唱。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新的時代環境下,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外走,參與石寶山歌會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不過,石寶山歌會的傳承,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延續。

35歲的董祿龍,早年走南闖北,四處表演白族歌舞。這些年回到村裡,主動擔起教村裡的小孩學習白族歌曲彈唱的重任。同時,他將一些流行音樂的元素融入傳統的《泥鰍調》《背鹽調》等白族歌曲中。“歌詞沒有改,編曲經過調整,歌曲就有了新的韻味。”他說。

同樣35歲的小阿鵬,則根據小時候生活場景創作了《放豬情歌》,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要讓更多的人喜歡,必須要創新。”小阿鵬說,他想通過創作好玩生動的白語歌曲,保留白族調的精髓,既吸引本地群眾,也讓外地人喜歡。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