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筑基 雲南稅務助力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雲南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雲南省稅務部門以“合規”為抓手,通過“政策服務筑基、風控數據賦能、信用協同聚力”三維舉措,把合規經營理念貫穿特色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為雲南特色農業合規發展,帶動鄉村共富探索出可行路徑。
政策服務筑基,夯實涉農主體合規根基
針對農產品產銷鏈條長、涉稅政策復雜的痛點,雲南省稅務部門構建起立體式政策服務網絡,推動輔導向基層縱深化延伸,確保政策紅利從“鄉鎮端”直達“田間地頭”,以精細服務助力合規經營,實現政策應享盡享。
位於石林彝族自治縣的昆明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是當地稅務部門實現政策精准落實的生動縮影。這家2018年成立的花卉企業,如今既是雲南省花卉進口免稅政策名單企業,更連續五年獲評納稅信用A級,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突破268萬元,累計享受出口免抵退稅24.15萬元。
而三年前,企業曾因稅收政策不熟陷入申報困境。“由於政策不熟,我們申報享受免稅政策時總會有點忐忑,害怕填錯了影響企業后續的申報數據。”企業財務負責人閆柔至今記得當時的情形。
轉機始於稅務部門的“春雨惠農”專項行動。了解到企業情況后,當地稅務專業團隊帶著《高原花卉稅收優惠指引》走進石斛蘭溫室,現場宣講“自產花卉全免增值稅”“進口種苗海關備案要求”等專業政策,解決了讓閆柔的申報問題。
據悉,依托“答‘彝’解‘稅’遠程征納互動中心”,該企業曾3分鐘內完成免稅電子發票開具,稅務電子申報系統的風險掃描模塊,還先后攔截5次種苗進口歸類錯誤、免稅申報錯誤等潛在風險,智慧稅務為企業發展賦能添力。稅務部門還幫助企業建立了免稅業務三級復核機制、政策預警專崗,最終以規范稅務檔案一次性通過省級花卉進口免稅資質審核,每年預計節約成本10余萬元。
風控數據賦能,織密特色農業合規網絡
為從源頭化解特色農業“發票管理不規范、成本核算模糊”等共性風險,雲南省稅務部門將“風險防控”嵌入政策服務全流程,構建“服務+監管”雙輪驅動的合規防護體系,為特色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鎮雄縣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竹筍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特色農產品企業,當地稅務部門針對企業財務痛點,先通過《風險提示手冊》和內控指導,幫助企業規范賬務流程,再借助大數據平台動態掃描企業發票使用、稅費優惠享受情況,一旦發現風險即刻介入。在這套機制支撐下,企業及時發現涉稅偏差,補繳了增值稅57萬余元,化解了企業潛在風險。“稅務部門的‘智慧雷達’,讓我們能安心專注竹筍產業,走得更穩。”企業法定代表人王先忠感慨道。
在臨滄市臨翔區,當地稅務部門則主動深入當地魔芋基地,面向基地合作社和農戶開展“點對點”風險篩查與政策輔導,系統梳理從種植、收購到加工銷售全流程中常見的涉稅風險及發票管理隱患。
“稅務部門針對我們季節性收購量大、農戶分散帶來的發票管理風險,指導我們建立健全發票台賬和內控機制,輔導財務人員規范使用電子稅務局,從源頭上杜絕了因操作不當引發的涉稅風險,提升了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臨滄某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魏舉仁說道。
信用協同聚力,激活鄉村共富發展動能
為破解涉農主體“融資難、發展慢”問題,雲南省稅務部門深化“銀稅互動”模式,聯合農業、金融等部門構建協同場景,將納稅繳費信用轉化為“融資資本”與“發展優勢”。
永仁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雲南省優質種業基地”“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証企業,不僅在2024年提供季節性用工3000人次,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經濟林果超3000畝,獲得當地農民的一致好評,但資金問題一直是桎梏企業發展的難題。
“為持續提升林果品質,公司不斷增加生產成本投入,但由於果樹生長周期長,尚未進入豐產期,資金周轉壓力顯著增大。”公司財務總監樊增麗感觸道,“得虧公司納稅信用一直保持A級,在‘銀稅互動’機制下,順利獲批120萬元信用貸款,為公司持續提升林果質量提供了支持。”
位於玉溪市內的雲南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同樣是信用價值轉化的受益者。作為納稅信用A級企業,該公司在農產品收購發票領用、出口退稅等業務上享受便利,退稅辦理時間縮短30%以上,更通過“銀稅互動”獲得200萬元貸款,用於擴大種植基地,直接帶動50戶農戶就業,戶均年增收1.6萬元。“納稅信用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它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便利,還幫助我們獲取更多資金投入到產業升級中。”公司總經理畢興權說。(巫春生)
來源:雲南省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