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鏈”金山,就業幫扶車間的數字蝶變

在雲南昭通大關靖安新區,佔地近5000平方米的鋼架建筑內,機器嗡鳴與鍵盤敲擊聲交織。這座曾為易地扶貧搬遷修建的車間,一度面臨閑置困境,如今已是連接百萬畝竹海與市場的數字樞紐,書寫著資產盤活、群眾致富的實踐答卷。
工人正在加工制作竹家具、竹工藝品。陳際群攝
走進靖安竹材加工廠,一樓展銷中心竹制家具、工藝品琳琅滿目﹔二三樓生產車間裡,工人們忙著刮青、打磨、噴漆。這座總投資超7200萬元的建筑,移交初期曾陷高效利用難題。
“不能讓好資產‘沉睡’。”大關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張明全說。依托“中國獨有,大關獨大”的百萬畝筇竹資源,當地改造車間、引進企業。2024年5月,大關縣某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在此成立,8月開業,現有員工約120人,多為搬遷戶和脫貧戶。玉碗鎮搬遷戶姚林寬已是技術骨干,月入5000多元:“‘家門口’就業,收入好還能顧家。”
竹家具。何桂花攝
讓深山竹產品走向大市場,關鍵在拓渠道。大關縣與雲南某集團合作成立公司,打造“竹藝鏈服務平台+電商直播”模式。“過去八成靠線下,渠道窄。”該公司負責人高志輝說,如今數字化平台實現“看基地、看工廠、看商品”全流程溯源,消費者可實時查看竹基地墒情、觀摩工匠工序。平台9月試運行以來,吸引10家企業入駐,預計今年線上銷售額達300萬元。金竹公司也同步推進線上線下銷售,產品遠銷江浙、廣東及海外。
筇竹細長自動開切機、多軸自動鑽孔機。何桂花攝
產業升級離不開創新。大關縣某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與高校合作,在材性研究、設備研發和產品設計上突破。“研發的設備提升效率三分之二以上。”公司生產總監王競說,學校還派師生研學。建廠以來,公司已研發10余個系列產品,產值約600萬元,計劃打造四大系列產品與筇竹藝術高地。
竹藝鏈服務平台。何桂花攝
靖安竹材加工廠的蛻變,是大關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縮影。盤活資產、引入數字化與科創,既解決就業,更打通產業鏈,讓生態資源變經濟優勢。隨著“以竹代塑”機遇到來,大關竹產業正邁向“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目標。這座車間,已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山區與市場的橋梁,見証著群眾安居、鄉村振興的新篇章。(何桂花、陳際群)
來源:大關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