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在數字化浪潮中煥發新生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側記

人類文化遺產燦若瑰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智慧。當巴黎聖母院失火后憑借精准的數字化檔案得以重建,當敦煌莫高窟中經典的第285窟突破空間限制、從“咫尺天涯”變為“觸手可及”,我們看到,數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讓沉默的文物“開口”說話,讓靜止的歷史鮮活新生。
9月17日,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在西安舉行,主論壇圍繞“保護·傳承”“技術·創新”“產業·賦能”“開放·共治”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並發布《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充分展現了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實踐經驗。
從“隔著玻璃看”到“切身去體驗”
走進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展區,西安碑林的互動體驗游戲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與歷代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西安碑林通過數字化手段,讓觀眾親身體驗刻碑的全過程。
站在“刻碑互動”大屏前,觀眾仿佛化身為古代的碑刻藝人,可以從“花崗岩”“大理石”等多種碑石材質中選擇心儀的一款,接著通過觸控操作,就能讓朱紅的墨跡如行雲流水般在“石面”上顯現。書寫完畢后,屏幕瞬間切換至雕刻模式。這時,觀眾用指尖輕輕觸碰屏幕,每一次觸碰都伴隨著石粉飛濺特效,讓人恍若親執刻刀。雕刻完成后,觀眾還可以署上自己姓名,掃碼保存。
不遠處,吉林市博物館的AI數字展同樣引人注目。一頂清代點翠嵌玉鳳冠不再是靜置的文物,而是通過人工智能語音和動畫,“開口”向觀眾訴說其身世——“相傳我為乾隆繼皇后的胞弟烏拉那拉·訥禮迎娶正福晉時所用的鳳冠……”精美的畫面展示,淺訴低吟的故事情節,讓鳳冠細節與歷史背景呈現眼前。
這一刻,文化遺產不再是玻璃展櫃裡靜默的陳列品,而是一種可觸、可感、可參與的文化體驗。這種生動形象的活化展示,不僅降低了文化認知的門檻,也契合了年輕群體追求科技體驗與情感連接的特點。
“古文物”遇上“新幫手”
想知道你和兵馬俑長得多像嗎?在“俑遠是你”人臉識別互動屏前,觀眾對著攝像頭拍照上傳,系統就會立即將其與千年前發掘出土的秦俑面部數據進行匹配,生成相似度對比。這場跨越時空的“面對面”,不僅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兵馬俑千人千面的精妙工藝,更讓人深思,文物歷經時間長河后在當下如何獲得新生?
面對破損殘缺的文物,西北大學科研團隊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家攜手帶來了創新解決方案。“我們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對兵馬俑的碎片做三維數字化掃描,把三維模型加載到計算機裡提取碎片的斷裂面,再根據斷裂面特征匹配碎片的相鄰關系。”西北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李康介紹,這種方法不僅高效,而且避免了文物的二次損害,即使文物殘缺也可以利用AI根據數據推演復原其原貌。
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文物保護的方式,它讓破碎的得以完整,讓消失的得以重現,讓靜止的得以生動。回望北京故宮,從1925年正式開放至今,歷經文物南遷、修復與現代化建設,故宮又在近些年積極推進數字化工作,建立數字文庫。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表示,目前故宮在文化+科技方面最新最典型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平台上實現對故宮古建筑和文物的保護,在不斷建設中最終實現跨時空多人同游等九大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在應縣木塔,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正在解決古建保護中的難題。“機器狗”以毫秒級精度進行古建掃描,克服了傳統人工測繪精度不足、接觸式損傷的困境。這種創新性的保護與傳承方式,讓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和文明記憶煥發永恆生機,真正活起來。
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
比起修復單件文物、活化單個遺址更具時代意義的,是以開放共治的理念,讓這些文明成果跨越國界,成為全人類可及、可享的共同瑰寶。
在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台的展台前,觀眾輕觸屏幕,便可一鍵檢索超過1.3萬種、共計超282萬頁的古籍數字資源。這一由國家圖書館牽頭、聯合全國古籍存藏單位共同建設的平台,極大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讓古籍從“重藏輕用”走向“開放共享”。
西北大學校長孫慶偉介紹,學校致力於搭建絲綢之路考古國際合作新平台,多次聯合開展考古調查和國際學術交流,並積極推進數字賦能文化遺產活化,其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智能文物三維掃描儀等在遺址保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行動無一不體現著開放共治的理念,文明互鑒不應止於實物展覽,更應走向數據互通、技術共享與標准共建。
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以數字化為翼,推動文化遺產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活化傳承與交流共享,讓人類文明之樹在數字時代永葆生機。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本報通訊員 李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