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昆明東川:

農文旅融合 移民安置點走出發展新路徑

雷霽
2025年09月20日12:2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半靠山,一半臨水,金沙江岸邊帆影搖曳,江面波光粼粼。這個恍惚間讓人仿佛置身於熱帶海濱的地方,就是日新月異的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象鼻嶺移民安置點。

2021年,為配合白鶴灘水電站建設,昆明市東川區拖布卡鎮格勒、樹桔、奚家坪等6個村的398戶1559名水庫移民搬遷至此,組建了臨港社區。如今,這個因搬遷而形成的人工半島,從昔日的荒蕪之地蛻變為融合濱水運動與旅游旅居的幸福小鎮。

半島之上的昆明市東川區臨港社區。人民網-雷霽攝

昆明市東川區臨港社區。人民網 雷霽攝

李衛芯是最早一批入住臨港社區的水庫移民之一。“終於不用再種地了!”這是她移民搬遷后的第一個念頭。

2021年3月,李衛芯一家搬進新房。剛開始,她常常站在社區規劃圖前發呆,心裡嘀咕:“這些藍圖,真能實現嗎?”

轉變在耕耘中悄然發生。李衛芯的父母先后在社區擔任保安和保潔,她自己也成為了臨港社區委員。曾經陌生的家園,正一步步朝著規劃中的模樣發展。“好日子,正在時光裡慢慢兌現。”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景象,李衛芯信心滿滿地說道。

搬遷工作完成后,后期扶持工作隨即提上日程。“新生”的臨港社區如何轉型發展?找准並用好自身優勢,正是破題的關鍵。

臨港社區舉辦迎新春活動。臨港社區供圖

臨港社區舉辦迎新春活動。臨港社區供圖

“臨港社區地處川滇兩省四縣交界處,坐落於三江交匯的核心區域,交通區位優勢顯著。依托高峽平湖獨特的景觀資源,當地具備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是打造旅游小鎮的理想之地。”臨港社區黨支部書記潘有福介紹道。

要讓藍圖成為現實,離不開實打實的資源投入和支持。

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改造。“農文旅融合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撐。”東川區水務局黨組成員、水電移民服務中心主任李斌介紹,樹桔紅糖、象鼻紅薯、格勒蜜棗等都曾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繼續種植開發也能為臨港社區發展旅游業帶來獨特的吸引力。於是,東川區投入移民后扶資金,在臨港社區實施水利設施改造項目,改變移民搬遷后耕地無水可用的情況。

特色文旅驅動是關鍵。2024年,東川區在昆明市搬遷安置辦的支持下,在臨港社區打造浮動碼頭、景觀步道,進行沙灘提升改造、建設酒店等,為發展水上運動項目打下基礎。目前相關工程已完成50%左右。

“我們還成立了村集體公司,打造‘臨港左岸帆船營地’,通過景區運營分紅、資產租賃等途徑增加村集體收入。”潘有福介紹,帆船營地自2023年10月開始運營,到今年5月,共接待游客約91.98萬人次,帶動當地群眾增收4525萬余元。

臨港社區帆船基地。人民網 雷霽攝

臨港社區帆船基地。人民網 雷霽攝

高峽平湖的景觀讓臨港社區成為了旅游新地標,水上運動、沙灘休閑等業態“火”起來了,吸引了眾多活動、賽事在臨港社區落地,既帶來了流量,也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了豐富的機會。

臨港社區“蜜茶坊”奶茶店店主岳順會的家庭曾因缺乏勞動力被納入監測戶。但在搬遷過后,她卻走在了創業前列。

2022年,岳順會將自家樓棟一樓100平米左右的空間改造裝修,刷牆、擺桌椅、添設備……當時在社區屬於“鳳毛麟角”的奶茶店就這麼開了起來。

【4】臨港社區居民岳順會經營的奶茶店內,游客可以體驗民族服飾拍照。人民網-雷霽攝

在臨港社區居民岳順會經營的奶茶店內,游客可以體驗民族服飾拍照。人民網 雷霽攝

“要做就做點不一樣的!”敢想敢試、愛琢磨、愛學習的性子,正是岳順會“勇闖”創業路的底氣。奶茶店剛開一年,紅火的生意讓岳順會更加充滿信心,她到西雙版納等地繼續學習特色小吃做法,並引進口感更好的茶葉和咖啡,還在店裡擺起了供游客打卡拍照的民族服飾“換裝角”。

遇上臨港社區開展活動和賽事,岳順會便把奶茶店“開到”沙灘上,“一天就有好幾千元的營業收入!”越忙碌越幸福,但總有一個人忙不過來的時候,岳順會又雇了一名店員。樓上是“生活”、樓下是“事業”的日子,令岳順會感到無比滿足。

目前,臨港社區有民宿14家、餐飲娛樂經營主體180家,在旅游業發展的帶動下,共有73戶282人吃上了“旅游飯”。

“2024年,臨港社區人均收入為2.1萬元,其中脫貧戶和監測戶人均收入1.6萬余元,較2019年增長150%。”李衛芯介紹,水庫移民群眾對后期扶持政策及實施的滿意程度正逐步提高。

帆船歸港,臨港社區沙灘上依舊游人如織。“臨港社區是東川區以農文旅融合為核心、打造特色移民安置樣板的生動實踐。”李斌說,東川區設立了昆明市首個水電移民服務中心,以“產業+就業+創業”三輪驅動,助力水庫移民實現“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