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曲靠什麼圈粉年輕人

中國園林博物館的疊石流水間,一張古琴靜置於案,幾盞清茶旁,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李芊芊正專注聆聽古曲。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曲千年》的節目錄制現場,作為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推薦的“校園古曲體驗官”,她正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廣陵散》的旋律。
“以前在歷史課上聽過《廣陵散》的名字,隻知道和嵇康有關,卻沒親耳聽過曲子。”錄制間隙,李芊芊說,“剛才古琴家張子盛彈到高潮部分,我后背有點發麻,好像能想象到嵇康臨刑前彈琴的樣子——不是悲傷,是那種慷慨以歌的感覺。”
古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十面埋伏》《高山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等作品流傳至今,每首古曲背后所蘊含的故事博大深邃,引人入勝。它們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觀念,今天人們所說的“中國式愛情”“中國式友情”“中國式勇氣”等都能在古曲中找到源頭。
錄制當天,李芊芊特意穿了一件淺青色中式罩衫,袖口繡著細小竹紋,“來之前糾結穿什麼,怕太隨意不尊重,又怕太正式拘謹。后來想,古曲裡講的也是普通人的情緒,就穿得舒服又帶點中式元素。”
《一曲千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制作,為破解古曲與當代青年的距離感,節目組聯合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發起系列活動,通過節目錄制、線上征集、校園互動等形式,讓承載千年文脈的古曲走進青年大學生群體。
園林聽曲:讓古曲“活”在當下
《一曲千年》節目組將錄制場地選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核心是為打破古曲“高冷”標簽。“古曲誕生時,古人生活場景與自然相融,園林裡的流水、風聲、竹影,都是古曲的‘天然伴奏’。”節目主創團隊表示,每期節目都會邀請三類嘉賓:知名古琴家負責演奏與技藝解讀,跨界藝人以吟唱、舞蹈等形式演繹古曲意境,音樂史學者梳理背后的歷史脈絡,再搭配一位“校園古曲體驗官”,以青年視角交流感受。
在《廣陵散》專場,古琴家張子盛的演奏勾勒出“戈矛縱橫”的俠氣,音樂劇演員高楊則以歌聲還原嵇康臨刑奏琴的悲壯——這位魏晉名士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曲終嘆“《廣陵散》於今絕矣”,這段故事通過音畫結合,讓在場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式勇氣”的源頭。而在古曲《離騷》的呈現中,古琴家徐君躍以弦音傳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孤傲。
故宮特邀專家楊致儉參與古曲《酒狂》錄制時,不僅帶來一把復刻的唐代古琴,還細致講解阮籍的生平:“阮籍‘醉臥竹林’不是真的愛酒,是借酒避世,不想卷入當時的紛爭。”他演奏的《酒狂》狂放恣意,“這首曲子表面是‘狂’,其實是‘藏’,手指按弦要輕,但發力要穩,就像阮籍心裡有想法卻不直說。”暨南大學學生廖孔港作為該期體驗官,聽完演奏后直言:“今天聽《酒狂》,中間的留白裡能聽到風吹竹葉的聲音,心裡的焦慮好像被吹走一半。”
廖孔港提到,自己平時面臨不少壓力,此前情緒低落時總循環聽慢節奏的流行歌,但聽到《酒狂》,突然覺得古人也有壓力。“他們用彈琴排解,我們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當放下手機,靜下心來,閉上眼睛聆聽那些古老的旋律,它們不像大多數現代流行音樂那樣急迫,而是緩緩流淌,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淨化心靈。”
當古琴家林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流淌出亂世鄉愁,音樂人龔琳娜以聲入情,演繹“母子長恨”的悲戚。南京大學學生李鑫榮作為校園古曲體驗官,腦海中浮現出蔡文姬的故事——亂世中被擄至匈奴,十二年后歸漢,卻要與孩子分離。“以前在課本裡讀這段,隻覺得是悲劇,但聽《胡笳十八拍》,發現裡面不只是悲傷,還有堅強。”
搭建古曲與青年的橋梁
為讓“年輕觀眾”從抽象概念變為可感群體,《一曲千年》節目組聯合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發起“青年眼中的古曲”主題征集,鼓勵大學生用視頻、圖文分享與古曲的故事。與此同時,“青年大學生古曲文化認知”問卷調查,進一步摸清了青年群體對古曲的認知現狀。
中國青年報 中青校媒面向大學生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87.06%的受訪學生曾聽過中國古曲,其中32.1%通過動漫、游戲等潮流文化接觸﹔在傳播期待上,超七成受訪學生希望古曲與流行音樂融合、融入沉浸式文旅體驗,同時期待更多廣播電視節目推廣古曲。
線下環節的“校園古曲體驗官”機制,讓青年從“受眾”變為“參與者”。每期《一曲千年》由中青校媒推薦一名在校大學生擔任體驗官,與主持人、嘉賓面對面交流。李鑫榮在錄制中提到:“以前覺得古曲離我們很遠,但今天發現,它講的情緒和我們現在的困惑是相通的。”這種“共鳴感”,也成為節目吸引青年觀眾的關鍵。
讓古曲走進更多青春場景
今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共同發起的“千年古曲對話青春校園”活動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吸引了中外學生的熱情參與,首都師范大學學生楊淵凱便是其中之一。
活動現場,古琴家楊致儉演奏了《秋風辭》《高山流水》《酒狂》等曲目,邊彈邊講解曲子與古人生活的關聯:“《秋風辭》講相思,《高山流水》說知音,這些情感古今相通。”演奏間隙,他還展示古琴的構造,講解不同指法對應的音色變化。來自首師大國際文化學院的越南留學生明媖聽完后表示:“古曲的聲音很溫柔,傳遞出中國古代文人的氣質和思想,未來我也想嘗試一下古琴。”
楊淵凱用手機記錄下不少古琴演奏片段。“平時聽流行音樂多,第一次在現場聽古琴,感覺整個人內心的節奏慢下來了。”他提到,現場沒有過多的燈光特效,隻有琴音和講解,“這種‘安靜’反而讓人能集中注意力,聽到琴音裡的細節。”
《一曲千年》節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校園活動是古曲“走進青年”的縮影。從園林裡的節目錄制,到校園中的沉浸式體驗,《一曲千年》聯動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的系列活動,始終圍繞“青年視角”展開——不刻意強調“傳統文化”的厚重感,而是從情感共鳴、生活場景切入,讓古曲成為青年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內容。正如音樂人龔琳娜在節目中所說:“中國音樂的美,不是扑面而來,是讓你回家后,還有音樂在耳邊回響,留有余韻。”
截至目前,《一曲千年》通過節目錄制、線上征集、校園互動等形式,讓不少青年學生接觸到古曲文化,讓千年琴音與青春對話——當青年在《廣陵散》中讀懂勇氣,在《酒狂》中找到情緒出口,在《胡笳十八拍》中感受韌性,古曲便不再是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成為融入青春生活的“文化伙伴”。
古曲的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刻”,而是找到與當代人的連接點。當古曲走進園林場景、青春校園,當青年成為傳播的參與者,千年文脈便能在新的時代裡,煥發出屬於青春的活力。《一曲千年》節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古曲之所以值得當代人聆聽,正因它超越了具體時代,直指人類永恆的話題——如何在現實世界裡保持自我。“我們可以像古人一樣,在琴聲中,在各種藝術、文化裡,找尋自己的‘精神竹林’。”(李東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