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設施筑起數字經濟新底座

【光明時評】
近日,國務院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稱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達到459.8萬個,5G應用場景廣泛,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設備連接數超過了1億台(套),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呈規模化發展。
我國網絡基礎設施規模和覆蓋領先地位的形成,並非由單一因素所推動,而是政策牽引、要素驅動與生態賦能共同作用,政府主導與市場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結果。首先,政府憑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有力推進了以“‘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數字中國”為主線的一系列數字經濟政策,對網絡與算力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了有效的長期布局。2017年起國務院文件把工業互聯網定位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要求構建網絡、平台、安全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其后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與《“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持續強調建設高速泛在、雲網協同、算網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並將“雙千兆”網絡、數據中心與工業互聯網納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其次,在關鍵市場要素的規劃中,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通過數據基礎制度的制定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在市場側催生數據“採存算管用”的大規模需求,反向驅動了網絡基礎設施底座擴容升級。從國家數字生態的視角來看,包含網絡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是產業和消費平台的能力底座,同時也是數據要素依托平台釋放潛能、賦能百業千行數實融合的重要前提。隨著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的不斷完善,數據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市場需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對網絡基礎設施的連接密度、帶寬與算力等形成持續性的要素拉動。
在市場主體的建設上,我國也高度重視通用網絡技術龍頭企業與平台的生態培育,使得政策布局和針對性投資在市場側的落地有的放矢,進而賦能最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我國數字經濟中的龍頭企業憑借出色的通用數字技術能力基礎,提供了支持和賦能生態伙伴的平台。這些頭部數字企業帶動了中小企業的大規模整合,並與其開放資源、共建社區,通過生態的擴張將點狀需求匯聚成規模化的網絡連接,在能力共演的同時,也加速了基礎設施端的投資,從而持續促成了最大、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建成。
未來,立足最大網絡基礎設施,我國將收獲更多的長期收益。從國內市場來看,最大網絡基礎設施將有效提高各類服務的覆蓋范圍,降低服務成本,促進國內大循環。從國際競爭格局來看,則有助於我國形成自身主導的核心技術優勢,並為未來產業的長遠布局提供技術能力基礎,進而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最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有助於將數字時代的成果福利更好地惠及民生。最大的網絡基礎設施,能夠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相結合的數智能力送達千行百業與千家萬戶,顯著提升政務、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質量與可及性,降低各類服務的獲取成本,拓展消費與就業新場景,縮小城鄉與區域間的數字鴻溝。隨著雲網協同、算網融合等能力的持續完善,其更高的穩定性與更低的使用門檻將最終指向建設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與精細化水平。
最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有助於我國突破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優勢,建立起數字經濟產業的第二創新生態。以互聯互通與雲計算為核心的網絡基礎設施能力,為關鍵軟硬件與算法框架的持續迭代提供了穩定的發展和試驗基礎,使得我國能夠更好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與此同時,最大網絡基礎設施也將有助於生態應用與服務的全球化拓展,加速第二生態與第一生態的兼容互補、開放共贏,增強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產業中的主導力。
最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有助於我國形成對更加長遠的未來產業進行戰略布局的能力,從而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搶佔先機,鞏固並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優勢。目前,未來數字時代國際競爭的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我國亟須增強在關鍵賽道上的持續投入。最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成,將有效賦能我國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低空經濟以及虛擬空間等未來前沿領域的快速突破,進而助力我國搶佔戰略競爭高地,推動長期發展。 (作者:戎 珂,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長聘教授﹔田曉軒,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