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南華:

一針一線匠心傳承,守護千年彝繡

2025年09月11日09:50 |
小字號

“彝族姑娘會拿針就會繡花”,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常常能聽到人們對彝家姑娘這樣的贊美。位於南華縣一街鄉一街村的小村落裡,就有著這樣一位彝家姑娘,她叫李國秀。在針線穿梭中,她用一針一線編織著兒時的夢想,以滿腔熱忱守護和傳承彝族刺繡技藝。

李國秀自幼便喜歡在母親身邊看著母親繡花。在她的眼裡,母親就像魔術師,轉眼間就能讓平平無奇的布塊“開”出驚艷的花朵。於是,她總纏著母親學繡花,小小年紀就能在自己的衣服上繡簡單的紋飾和花朵。那時的她不曾想到,自己稚嫩的小手,未來也能繡出絢爛的圖案。

李國秀參加刺繡展示。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李國秀參加刺繡展示。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4年,在外務工的李國秀懷著對彝繡難以割舍的熱愛,毅然返回故鄉,全心投入這門傳統技藝的學習。憑借刻苦與悟性,她逐步系統掌握了39種刺繡針法與彝族服飾特有的配色精髓。然而李國秀並未滿足於此。她時常想起童年時見過的老一輩繡娘那即將失傳的獨門針法,“若這些美麗的技藝隨著最后一位傳承人老去而消失,該怎麼辦?”想到這裡,她憂心不已,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守護彝繡的信念。

於是,工作之余,李國秀背著繡花繃子,接連走訪了百余位老藝人。經過努力,打籽繡、螺旋繡等4種瀕臨失傳的古老針法重見天日,馬街桂花帽、五街火草麻布等珍貴傳統服飾工藝也得以“復活”,為彝繡文化的傳承筑牢了根基。

“有手藝就等於有了致富的本領。”這是李國秀常挂在嘴邊的話。為了讓更多大山深處的繡娘們能憑自己的手藝吃飯,她積極投身彝繡培訓行業,為美麗彝鄉培養彝繡人才。

通過“招就培傳幫帶”模式,李國秀先后培養了5名親傳弟子,她們均成長為“彝族刺繡”技藝能手和當地一家企業的技術骨干。為了讓更多人拿起繡花針,李國秀聯合團隊深入山區,241期的刺繡培訓班像種子般撒進大山。

李國秀在為繡娘更改刺繡圖案。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李國秀(左)在為繡娘更改刺繡圖案。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傳統藝術品難免面臨“不流行”的困境,彝繡也曾陷入“深閨繡品無人識”的僵局。“咱們彝族老祖宗的手藝,怎麼才能讓年輕人也喜歡?”這個問題困擾了李國秀許久。最終,她決定以創新為刃,將現代審美元素注入傳統技藝,劈開傳統與現代的壁壘,實現了跨界融合。

如今,走進李國秀的彝繡車間,牆上挂滿了繡品,既有老藝人傳下來的火草麻布,也有年輕人設計的刺繡衛衣。穿針引線的繡娘們笑著說:“李姐讓我們知道,手裡的針線既能‘繡’出鄉愁,也能‘繡’出好日子。”而李國秀依然每天坐在繡架前,她知道,針尖下的夢還在繼續——那些五彩絲線織就的,不僅是一件件精美的繡品,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和一群人的幸福未來。(李苑星、萬娜)

來源:南華縣委宣傳部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