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菜”,不“菜”!

李發興 曾智慧 蔡樹菁 王嫻
2025年08月30日08:5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37科,76屬,151種,2000多個蔬菜品種......作為全國的“菜籃子”,雲南憑借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和光熱資源,一年四季均可種出生態優質蔬菜,每年有超2000萬噸的蔬菜出滇出海,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全國蔬菜總出口量的10%左右。今年前7個月,雲南出口農產品109.8億元,同比增長12%,出口規模居中西部第一。

從茶馬古道的馬幫鈴響到冷鏈專列的汽笛長鳴,從四季不斷的瓜果時蔬到“南菜北運”“西菜東調”,“雲菜”產業已成為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崛起的生動注腳。

自主研發的番茄品種種苗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自主研發的番茄品種種苗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種業破局:從“洋種子”到“中國芯”

要種出一棵好菜,源頭在於有一顆好種子。

清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的雲南金誠種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智能化溫室大棚內,緊密排列的“火神2號”番茄小苗猶如等待出征的方陣。隨著工人將育苗盤搬上運輸車,這些“綠色小兵”即將奔赴廣袤田野。

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的元謀縣是“中國冬早蔬菜之鄉”,也是我國“南菜北運”的重要基地。2024年,元謀種植冬早蔬菜面積15.91萬畝,其中,番茄種植面積就佔到了三分之一,是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產出效益最高的大宗蔬菜交易品種。

“‘火神2號’果實顏色紅亮、外形飽滿、口感香甜,很受市場歡迎,是我們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番茄種子之一。”雲南金誠種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武成勇介紹,“要種出好菜,種子尤為關鍵。”

元謀的番茄種植始於上世紀60年代。“以前,種子大多依靠進口,價格不僅昂貴,供應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武成勇說。

為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元謀縣依托當地氣候優勢,從種子種苗入手,引進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入駐開展種子加代擴繁育制種工作。

在此期間,武成勇也找到了品質上乘番茄的“種業密碼”。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共推出番茄新品種34個,每年可生產高檔番茄種子50萬袋。“種苗不僅滿足了元謀市場,還推廣到了省外。”武成勇說。

通過無數科研人員的創新攻關,元謀共培育出96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番茄新品種。如今,擁有“南繁育種天堂”美譽的元謀,蔬菜制繁種量佔全國60%、雲南省90%,並出口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元謀種業的蓬勃發展,只是雲南種業振興行動的一個縮影。目前,雲南建有國家良種繁育基地10個、制種大縣2個、省級種業基地35個,200多家科研單位和頭部企業在雲南開展育種制種,年制種面積80萬畝、產值達100億元。

陸良縣菜地裡白菜採收忙。人民網-王嫻攝

陸良縣菜地裡白菜採收忙。人民網 王嫻攝

數字菜園:手機當“農具”,AI做“農醫”

在曲靖市陸良縣逸蔬鮮蔬菜產業園中,生產部主管周俊的手機突然震動,智能化蔬菜管理APP顯示“C地塊土壤濕度降至55%”。他輕點屏幕,滴灌系統即刻噴洒出芝麻粒大小的水珠,在洋薊上均勻“著陸”。

“小時候父輩種菜澆水全靠經驗,澆多了會爛根,澆少了長勢不好。”周俊感慨,有了這些數字設備,就像是給菜地請了個“家庭醫生”,每株洋薊的“喝水量”都能用精准的數據呈現出來。

作為雲南省常年蔬菜優勢產區,近年來,陸良縣錨定“現代農業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高端食品加工基地”的發展定位,把蔬菜產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開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

周俊和團隊順勢而為,在基地搭建起水肥一體化設備,用上了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通過手機,能實時看到地塊的溫度、濕度等數據,輕觸屏幕,就能為地塊灌溉、施肥……手機成為新“農具”。

在生菜基地上空,“飛手”李小祥操控的植保無人機螺旋槳掀起的氣流將藥霧均勻鋪開,16畝地的病虫害防治作業僅用半小時完成,“過去人工植保這些地,得3個人干3小時。”

在玉溪市通海縣黃龍社區的智能大棚裡,技術員夏師傅正將廢棄的田間綠葉與微生物菌劑放入發酵桶內,通過CKSB生物菌劑技術的三次發酵,可高效分解農殘,改善土壤環境。

從智能育苗工廠到自動化灌溉系統,從精准病虫害監測預警到現代化農產品追溯體系……在雲南各地的蔬菜種植基地,智能技術可賦能各個環節。通過物聯網、AI等技術,智能設備實時採集溫度濕度、土壤墒情等數據,使管護數據可視化,種菜不再是“靠天吃飯”,“一個人當農場主”不再只是願望,“因材施教式”的種植,讓蔬菜健康生長、產量穩步提升。

工人正在搬運即將送往泰國的白菜。人民網 曾智慧攝

工人正在搬運即將送往泰國的白菜。人民網 曾智慧攝

出滇出海:“雲南菜園”直供,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常鮮

借助“天然溫室”和“天然涼棚”並存的氣候優勢,雲南已經形成夏秋反季蔬菜、常年蔬菜、熱區冬春早菜穩定發展的優勢產業區,雲南“菜園子”正不斷為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增新添綠。

“家人們,這可是咱們挂了白霜的雲南本土小冬瓜,從地裡直達您家的餐桌……”上午10點,通海縣的蔬菜帶貨主播已將手機支架穩穩扎進冬瓜地中央。鏡頭裡,小冬瓜個個飽滿圓潤,她熱情地吆喝著。

隨著短視頻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菜農一手握鋤頭、一手拿話筒,化身“新農人主播”。他們用沾滿泥土的雙手,在手機屏幕上“敲”開了通往全國的綠色商路。

線上直播“火”,線下出口“熱”。

清晨,在通海萬合進出口有限公司冷庫前,5輛裝載白菜、甘藍、西藍花等蔬菜的冷鏈車整裝待發。在冷鏈物流精准溫控的“呵護”下,這些新鮮蔬菜沿著昆曼大通道一路向南,3天后便能走進泰國市場。

“我們公司每天向東南亞發貨100噸左右。”通海萬合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胥胥介紹,除了公路運輸,還可以選擇中老鐵路出口冷鏈國際運輸。

洋薊喜豐收。人民網-王嫻攝

洋薊喜豐收。人民網 王嫻攝

更壯觀的圖景還在雲南多個蔬菜產區展開——

位於陸良縣的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冷鏈物流園裡,傳送帶將剛採摘的西藍花送入分揀線,小包裝淨菜經農殘檢測后,被貼上溯源二維碼,從“田頭綠”到“餐桌鮮”,形成“田間—市場”無縫銜接的“保鮮網”。

下午採摘、晚上出貨,18小時運抵廣州,22小時運抵深圳。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的聯興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約5500畝蔬菜種植基地平均每天向香港、澳門、深圳等地供應80噸左右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長蔣信和翻著訂單本:“村民們大多都沒出過遠門,卻讓自己種的蔬菜走進了大城市的餐桌。”

目前,雲南已構建起以昆明、通海為主的面向南亞東南亞出口蔬菜交易集散中心,以陸良、硯山為主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通過“雲菜進京”“雲菜供港”“雲菜入滬”“雲菜入粵”“雲菜入疆”“雲菜出海”等出滇線路,全省近70%的蔬菜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並“漂洋過海”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智能大棚內,技術員正在查看辣椒苗長勢。人民網-曾智慧攝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智能大棚內,技術員正在查看辣椒苗長勢。人民網 曾智慧攝

當暮色籠罩雲嶺大地,滿載新鮮雲菜的貨車緩緩駛出冷庫,一路把來自高原的清甜,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