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 中國發展“綠”意更濃

我國煤炭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均超1200萬輛……
8月15日,2025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在主場活動期間舉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用數據展示了我國在推動綠色轉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時間回撥到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對國際社會作出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聚焦全面綠色轉型提出的發展目標,也是一聲動員令,意味著我國“減碳擴綠”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雙碳”目標提出5年來,各部門各地方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周海兵提到,除了國家層面出台的《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部門層面還制定了12個分領域分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財政、金融等30余項支撐保障方案。目前,我國31個省(區、市)出台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系統完備的碳減排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周海兵評價說。
全面綠色轉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過去這5年,除了“雙碳”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到產業結構優化、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越來越“綠”。
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4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15.9%提高到了19.8%。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經達到了21.59億千瓦,提前6年實現對外承諾的風電和光伏裝機目標。
我國城鄉建設綠色低碳水平也在持續提升。周海兵提到,2024年,全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佔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已經超過了97%,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佔城鎮既有建筑面積比例超66%﹔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綜合能耗分別比2020年降低4%、5.1%。
“我國積極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周海兵說,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6400多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90余個綠色工業園區。2024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當於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綠”的發展底色,還體現在一系列重大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加速推進上。以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為例:東部殲滅戰片區,“綠進沙退”態勢明顯加快﹔中部攻堅戰片區,區域聯防聯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擊戰片區,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條全長3046公裡的綠色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介紹,截至目前,“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累計實施項目415個,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三大標志性戰役扎實推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從內蒙古、寧夏,到陝西、甘肅、新疆等地,隨著“三北”工程的持續推進,環境變得更美的同時,生態“顏值”也在加速轉化為發展產值。比如,新疆和田就把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和沙漠阻擊戰相結合,地上有光伏,地下有牧草,做到了發電、農業增收、治沙三合一。
“當前,‘三北’工程攻堅戰正處在全面推進、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唐芳林表示,將堅定不移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把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
一組來自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數據也展示了我國“減碳擴綠”的實力。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實施了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保護修復面積超830萬公頃﹔整治修復海岸線約1780公裡,紅樹林面積增長至3.03萬公頃﹔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
行走在中國大地,從福建閩江流域的“山海共治”,到寧夏賀蘭山鎮北堡廢棄礦山的修復,再到廣東惠州紅樹林變“金樹林”,持續涌現的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傳遞出一個信號: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正在形成。
“我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設進展順利。”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表示,我國率先在國際上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超315萬平方公裡,實現了“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並提出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發表署名文章強調,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他提到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等。
牆內開花牆外也香。據統計,過去10年間,我國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此外,我國還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42個國家簽署項目文件,提供並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義務,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發揮重要作用。”周海兵說。(記者 賈驥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