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古老的化學凝色術 青的色彩文化史

2025年08月15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的色彩文化史

藍草,本是山野田間無名之草,染匠無意間發現了它的染色秘密,那一抹如天空般澄澈的青色,令古人深深沉醉,於是,大規模種草刈草的行為就此開啟。早在夏朝就有月令法禁,民眾在仲夏時不能“刈藍以染”,以免損傷草的“長養之氣”。這種處於王令監管之下的染草,因此得名藍草。

藍草並非特指某種單一植物,而是泛指能夠提取青色染料的多種草木。歷代文獻中記載的染青植物共有五種,分別是蓼藍、菘藍、馬藍、木藍,以及吳藍。如今,除了吳藍的確切定義尚待考証外,其余四種藍草,仍然在各地廣泛種植。

藍草所染的青色,在工藝層面經歷了葉染與靛染兩個主要階段﹔在色彩層面經歷了方時色、親蠶色、品官色、袆衣色與君臣尚色等階段﹔在染色層面兼備絲麻之質與四纈之紋。

青出於藍與凝而為靛

四種藍草雖然科屬不同、外貌各異,但染青工藝基本相同。鮮葉染是最原始的藍草染制工藝,隻需採摘新鮮藍草葉子,搗汁、浸泡,就可染出清澈的碧縹色。可以想象,古人看到了衣角無意蹭到新鮮藍草后留下的藍色痕跡,由此解鎖了藍染的秘密。“練絲染之藍則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詞句充滿了對這種玄妙之色的贊嘆。

鮮葉搗汁所染之色非常鮮亮,但是必須在種植地、收割季才能進行,受限頗多。同時,鮮葉中的色素只能著色於絲、毛等蛋白質纖維的織物,而無法染麻、葛等纖維素織物。為突破染色限制,古人開始嘗試收集干葉染制青碧色,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堆積發酵法。今天,大涼山地區的染匠們仍然沿襲此法。

染草之汁,凝而為靛。運用凝色之術,可以染制出更濃更深的青色,其中的關鍵工藝就是制靛。中國古人從何時開始制靛,我們不得而知。晉代文獻《肘后備急方》中提到,“時夏中,藍多作澱”,可治療“時氣熱毒、心神煩躁”。也就是說,最晚到晉代,藍靛工藝已十分成熟,兼供染家與醫家使用。此后,在北魏《齊民要術》及明代《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等文獻中,都詳述了種藍制靛的方法。

靛染的基本原理,是先萃取新鮮藍葉中的靛藍色素,再將靛青色素用還原法進行染色。這項1500年前的工藝,採用高濃度的色靛(而非植物)進行染色,從制靛到染色的每一道工序都極為復雜,但靛青染料可長期保存,同時又打破了產地限制、壓縮了運輸體積,由此帶來的青靛商貿經濟延綿數千年,傳承至今。今天北京比較有名的藍靛廠,就是明清時出產供朝廷使用的青藍色染料的基地。

青袍迎春與青衣親蠶

漢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與公卿百官的服裝色彩會順應時令而改變,名為五時服色﹔五郊衣幘各依方色,名為五方服色。青在五時中代表春季,在五方中代表東方,是在孟春之月、東方之位穿著的服裝色彩。

《禮記》記載:“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左個……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玉。”東漢明帝永平二年規定,公卿列侯百官在五郊迎氣祭祀時,衣幘、袴襪採用五方色,乘輿常服採用五時色,在立春時穿著青衣。隨后,五時朝服的制度也建立起來,到北齊時依然遵循此制,皇帝在春分穿著青紗朝服、青帶、青袴襪、青舄,受朝於太極殿。從隋唐開始,五時服色與五方服色在制度層面被逐步廢止,但五時衣的傳統進入民間,代代傳承,至清代時,五時衣依然是江南地區嫁娶時,新婦的必備之物。

親蠶禮是為了祭拜蠶神嫘祖而設,也是歷代皇后最為重要的祭祀大典,由皇后主持,嬪妃命婦從蠶。青在五行中代表木,在五時中代表春,是漢晉南北朝時期親蠶禮服的主要色彩。

東漢太后與皇后的親蠶之服為青上縹下的深衣制禮服,這項服制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內外命婦的助蠶之服起初為縹絹上下,在晉代更改為純縹上下、緇絹上下、青絹上下三個等級,在南朝陳時期又恢復為縹絹上下的深衣。從隋唐時期開始,隨著深衣制退出宮廷女性服裝體系,親蠶禮服也由青色深衣改為黃色鞠衣,模仿桑初生時的顏色。

品官服色與后宮禮服

用服裝色彩來區別品官等級的做法,首創於隋煬帝。大業五年,隋煬帝下詔,從駕步遠的文武官員都穿著戎衣,分為紫、緋、綠、青四個等級。唐朝時,唐太宗下詔,將群臣常服按等級分為紫、緋、綠、青四色。因為深青亂紫,后又更定為紫、緋、綠、碧。青雖然是九品服色之一,但均出現在低階官吏身上,所以青衣也指代微賤者。晚唐時,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穿的就是“青衫”。江州司馬本是從五品,理論上應穿淺紅色(淺緋),但當時唐人服色“不視職事官,而視階官之品”,白居易是以低品級的九品將仕郎任職高品級的五品江州司馬,他的實際品級是九品,所以官服是最低等的“青衫”。由此可知,青衫絕非閑筆。

宋初時,品官常服色彩沿襲唐制。元豐元年至中興時期,青色被剔除,常服色彩體系簡化為紫、緋、綠三色。明朝沿襲了唐宋的品官服色制度,但有所不同的是,因為“惡紫奪朱”的典故,取消了品官服色中的紫色,同時提高了正色之青的排位,形成緋、青、綠三個等級。與“滿朝朱紫貴”的權貴相比,身穿青綠袍服的官吏,更會令人聯想到官場清流的角色形象。

自隋朝起,皇后的親蠶禮服由青色深衣改為黃色鞠衣,同時,將皇后在助祭、朝會、受冊等重大場合穿著的禮服定為深青袆衣,皇太子妃的禮服定為青褕翟衣。唐朝沿襲隋朝舊制,而宋朝皇后的袆衣初為青色,中興時期以后,皇后袆衣服制才開始改為與皇太后相同的深青色。明代皇后袆衣初定為深青色,皇妃袆衣初定為青色,永樂三年以后,嬪妃們的袆衣服制直接被取消,改為紅大衫、深青霞帔、桃紅褙子、青色鞠衣,無論在形制還是色彩上,更加凸顯妻妾有別、等級有序的色彩原則。從隋唐到宋明時期,深青色無疑是后宮女性最高等級的色彩。

石青朝服與全民尚青

清朝統治者對青色系的偏愛,自清初就已顯露端倪。早在天命八年,清朝冠服制度尚未明晰之時,皇太極就制定了夏季穿翠蘭色朝衣,春秋穿毛青布朝衣的規定。在清早期文獻《滿文老檔》《清太宗實錄稿本》中出現的服裝色彩,除了白、黑、玄、綠、紅、金黃、黃、紫等基本色外,已經出現青、藍、大青、小青、花青、毛青、翠蘭、月白、漂藍、鴉青等細膩豐富的青色系。

康熙時服裝色彩的等級區別更加明顯,尤其以黃色和藍色為重點。雍正朝更將皇帝禮服色彩定制為石青、明黃、大紅、月白四色,青色開始從朝服系統進入禮服系統,並在皇帝的四大禮服色彩中包含石青、月白兩種一深一淺的青色系。

乾隆時確立了大量典章制度,構建起以青色系為主體的服裝色彩系統。無論是男性朝服、朝服褂,還是女性朝袍、朝褂與朝裙,無論是皇帝,還是未入流的官員,無論是禮服、吉服,還是常服、行服、公服、雨服,青色系都成為至關重要的服裝色彩。清代的青色以深為貴,甚至出現了接近於黑色的元青色,並從深至淺劃分出石青、青、藍、月白等多個等級。

絲麻皆宜與四纈之青

青色是低調的正色,歷代禁色令幾乎沒有限制過青色的使用。清代皇帝對青色服裝的偏愛,更是讓青色受到追捧。但要實現全民尚青,除了制度上的保証,還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必須打破植物色素隻適用於絲綢的技術壁壘,因為棉麻織物才是平民的主流服裝面料。

制靛技術使青色突破了鮮葉染的纖維限制,在棉麻織物上的染色效果和在絲綢織物上一樣出眾,真正做到了絲麻皆宜。為了使質朴的棉麻織物更顯精美,匠人們創造了四纈工藝。

纈,是指在織物上用防染的方式制作圖案,主要有蠟纈、絞纈、灰纈、夾纈四種方式,經過染色后,防染區域顯現出白色紋樣。受工藝限制,傳統的蠟纈、夾纈、灰纈不能使用高溫染色,而五正色之一的青色染色時無需加熱,對棉麻織物也十分友好,因而成為四纈的最佳配色方案。通過匠人的二次創作,靛青化作工藝獨特、風格朴素的青白紋樣,成為民間染織工藝的代表。

依靠神奇的化學凝色術,中國古人以青為色彩語言,創造出精湛的傳統技藝。這種古老的正色就像一股清流,由宮廷走入民間,成為雅俗共賞的中國傳統色。(作者:邵旻,系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