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麒麟:“家門口”繪就“幸福圈”
清晨的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沿江街道菌棒廠機器轟鳴,珠街街道韭黃地裡農戶正忙著採收,建寧街道姜家巷社區“候鳥隊”的紅馬甲活躍在社區……一幕幕生動場景,勾勒出“家門口”黨建帶來的幸福圖景。
2025年以來,麒麟區聚焦就業增收、養老托幼、安全穩定等民生關切,以系列“家門口”黨建項目為抓手,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群眾身邊。

自動化流水線上制作菌棒。
務工車間建在“家門口”
掙錢顧家兩頭甜
“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掙3000元,在這裡干活很不錯。”在沿江街道新發村某菌棒廠,村民張梅麗一邊麻利地採摘平菇,一邊笑著說。這個由閑置廠房改造的菌棒廠,不僅盤活41畝閑置場地,更讓1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茨營鎮哈馬寨閑置校舍裡,“90后”返鄉青年陳重飛開辦的調料生產線,帶動100余人就業。“一人富不算什麼,能帶著鄉親們一起富,才是最值得。”今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陳重飛眼裡滿是干勁。
東山鎮原洗煤廠變身電子廠,500余名村民告別外出務工路,廠區一派繁忙景象。截至目前,麒麟區已盤活179個老舊廠房等閑置資源,認定13個“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帶動4515人就業。城區則依托數字化零工市場、4個街道級零工驛站、148個村級就業服務站,通過“人才夜市”“直播帶崗”等形式,累計解決15.69萬人就近就業。
產業園裡謀新篇
從“打工者”到“主人翁”
“分揀一小時能掙15元,老的少的都能來,每月穩穩增收1800元左右。”珠街街道堡子村村民李竹芬接過剛收割的韭黃,笑呵呵地說。這個由村黨總支整合433畝零散土地建成的韭黃藜蒿基地,引入6家投資商,每天帶動150余人增收,讓“土地生金”成為現實。
三寶街道三百戶營村將12個小院改造成民宿,建成紅色旅居村,避暑季“一房難求”﹔沿江街道大龍社區依托水鄉景區,引導村民打造17家精品民宿,帶動超市、快遞等業態興起,“在家服務就能賺錢”成常態。
如今,“村建大園、組建小園、家建工坊”模式遍地開花,越州現代農業產業園、沿江藍莓採摘園等21個“家門口的產業園”拔地而起。通過“黨組織+產業園+農戶”模式,27個村級公司實體化運營,綁定66個合作社,帶動2276戶脫貧戶增收,“庭院變客房、農家變店家、產品變商品”的“新三變”圖景正徐徐展開。
“一老一小”皆呵護
朝夕之間有溫度
“這裡飯菜清爽可口,價格還很實惠,每天出門就近吃飯,非常舒心。”76歲的成都避暑旅居老人龔淑君和老伴正在寥廓街道龍潭社區幸福食堂享受午餐。不遠處的珠街街道,小河灣小學舊址變身啟智愛心學校,113名特殊兒童在這裡點亮希望,配套的“幸福食堂”每天為80位留守老人提供平價熱食。
目前,麒麟區建成4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4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63個老年幸福食堂,22個“銀齡家園”輻射城鄉,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96%、95.2%。
孩子的笑臉同樣被珍視,20個“家門口的安心課堂”為1031名困境兒童送去關愛﹔暑假裡6個假期托管示范班覆蓋30個村(社區),剪紙、詩詞、消防體驗等課程讓孩子們安全開心地過暑假。“明年我還來。”尤夏小朋友的心聲,道出了“家門口的安心課堂”的魅力。

開展反家暴宣講活動。
“平安崗哨”守萬家
群防群治暖人心
“黃書記,我們‘候鳥隊’請戰。”從重慶來麒麟區避暑的賈婆婆的一通電話,讓建寧街道姜家巷社區多了支“候鳥志願服務隊”。10余名身著紅馬甲的外地旅居老人,與本地居民一道,在小游園裡巡邏值守,成了街頭暖心的風景。
南寧街道瑞東社區“姐姐幫”巾幗先鋒隊250余人爭當“女五員”,讓小事不出社區﹔瀟湘街道500余人的“夜鷹”治安觀察員隊伍,化解糾紛、消除隱患﹔民警對瀟湘街道“夜鷹”治安觀察員”隊伍進行現場指導﹔南寧街道瑞東社區“姐姐幫”開展“用愛呵護半邊天”反家暴講座活動……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讓“平安”二字寫在群眾心坎上。
截至目前,麒麟區以黨員、民警、網格員為骨干,組建1300余人的護市、護商、護學、護醫“義警隊”﹔培育“好房東”“夜鷹治安觀察員”等隊伍,63個村(社區)設126個“平安崗哨”,形成中心城區10分鐘、鎮街30分鐘應急響應圈。(張紅仙、徐晨冉 文/圖)
來源:麒麟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