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億級產業 昭通花椒成雲南“香麻”名片
在烏蒙山脈深處,金沙江與牛欄江交匯的干熱河谷地帶,一場關於“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續寫。從2000多年前的祭祀聖物到如今香麻天下的“調味之王”,從野生灌木到百億級產業鏈,雲南昭通花椒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生、傳統與科技交融的產業發展之路。

昭通市巧家縣包谷垴鄉紅石岩村花椒綠滿山。鄧翰超攝
截至2024年,昭通花椒種植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佔雲南省花椒種植面積的35%﹔干花椒產量達8.13萬噸,綜合產值150億元,帶動16萬戶60萬人增收致富,已成為雲南省花椒產業第一大市。跟隨昭通青花椒的麻香,感受一場專屬昭通花椒的產業發展旅程。
提質增效的智慧之旅
昭通青花椒被譽為花椒中的上品,麻味純正、清香四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種植歷史。傳統與現代交織下,科技深度賦能,昭通花椒產業煥發新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破譯花椒的基因密碼,“魯青1號”等良種畝產提升30%。在各大科研機構、院校、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社和鄉土能人的共同努力下,昭通青花椒共認定了7個良種在全市推廣種植。經抽樣送雲南省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昭通青花椒各項指標均高於全國同類花椒。
在昭通市魯甸縣小寨鎮大坪村的花椒林裡,62歲的阮忠山正在採摘花椒。這位退伍老兵、老黨員,用15年時間將一片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過去花椒樹渾身是刺,採摘時工人一天只能收20斤,現在我們培育的‘魯青無刺1號’,刺少且隨枝干生長自然退化,採收效率提高了3倍。”阮忠山摘下一串飽滿的青花椒,麻香扑鼻而來。
作為魯甸縣小雨點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阮忠山首創的“黨支部+基地+合作社”模式,讓1200畝花椒林實現了“四統一”管理:統一從雲南省農科院引進良種,統一採用“換枝結椒”修剪技術和精細化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通過硯池山交易中心對接海底撈、老干媽等企業,實現花椒收購價格提高20%。2024年,合作社花椒總產量達180噸,總產值突破65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3萬元。
在金沙江畔的巧家縣,巧家縣國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登國向記者演示“換枝結椒”技術。他手持電動修枝剪,精准地將老化枝干截斷,留下45度斜切口:“這樣能刺激新梢萌發,使結果枝數量增加3倍,品質更好。”配合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和無人機病虫害監測,合作社的花椒畝產從30公斤躍升至150公斤。
走進合作社的智能烘烤車間,6台熱泵烘干機正將帶枝採收的花椒脫水。“傳統的暴晒方法會損失30%麻味素,我們採用低溫循環烘干,麻度保留率達92%。”張登國展示著檢測報告,產品的麻度值比普通花椒高2個等級,每斤售價高出8元。2024年,合作社700畝花椒林純收益突破500萬元,帶動49戶農戶戶均增收10萬元。

巧家縣包谷垴鄉紅石岩村,花椒挂滿枝頭。人民網記者 徐前攝
全鏈升級的產業之旅
有了良種和精細化的管理,老百姓靠種植花椒供養出了大學生、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甜。如今,在科技的賦能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推動下,昭通花椒實現了從深山野椒到香麻天下的華麗蛻變。
在昭通市大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驗室裡,總經理趙孔發正在調試萃取設備。“通過380個大氣壓和40℃恆溫,我們能從花椒中提取出純度99.8%的精油。”他展示著金黃色的精油樣品,“這瓶500毫升的精油,相當於1噸花椒的價值。”
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將花椒開發出三大類28種產品:從火鍋底料、花椒油等傳統調味品,到含5%精油的防脫洗發水、抑菌洗手液,再到用於生物醫藥的花椒酰胺提取物。其自主研發的“花椒比重分離與色選”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使花椒附加值提升了10倍。2024年,大成農業帶動5000戶農戶參與訂單種植,精深加工產品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65%。
凌晨五點,走進魯甸縣茨院鄉的中國·硯池山國際花椒產業園,人群熙攘,麻香四溢,農戶早早地在這裡交易花椒,這裡是西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場。
雲南硯池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治兵介紹,園區三百多間廠房已全部投入使用,每天有20萬斤的花椒交易量,預計到8月中旬,花椒日交易量將突破50萬斤,兩萬立方的冷庫已經收儲花椒3000噸。“市場還將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讓每袋花椒都有唯一‘身份証’,記錄著種植戶、採摘時間、檢測數據。”
“我們與海底撈簽訂了年供800噸的長期協議,他們對花椒品質要求很高。”陳治兵指著正在裝車的冷鏈車,“通過‘基地直採+冷鏈物流’模式,花椒從採摘到上桌僅需48小時。”2024年,中國·硯池山國際花椒產業園交易額突破40億元,成為西南地區“當之無愧”的花椒價格風向標。

趙孔發在陳列樣品。人民網記者 徐前攝
生態修復的綠色之旅
昭通地處長江上游金沙江右岸,歷史上由於開發過早,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然而昭通市金沙江、牛欄江、洛澤河流域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干熱河谷地區,卻有著種植花椒所需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立地條件。花椒樹根系分布較廣,能較好地固定表層土壤、保持水土。
在巧家縣包谷垴鄉紅石岩村,2014年魯甸“8·03”地震后形成的廢墟如今已被萬畝花椒林覆蓋。村黨總支書記劉銘站在光伏提水灌溉站旁,看著清澈的水流順著管道爬上600米高的山坡:“這套投資2000萬元的‘光伏+提水’工程,利用堰塞湖水資源,每天可灌溉2000畝花椒林。不僅解決了干旱難題,花椒畝產還提升了30%。”
曾經阻礙救援的堰塞湖,如今通過生態修復成為“水利明珠”,為堰塞湖災害治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2024年,紅石岩村花椒總產值突破3000萬元,戶均收入達6.8萬元。
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花椒樹漫山遍野,林間套種的水果仙人掌固土保水,花椒樹冠截留的雨水滲入地下形成天然蓄水池,形成了獨特的立體生態系統。
這種“生態銀行”模式帶來了多重效益:光明村2100戶農戶中,年收入超10萬元的有20戶,5萬元以上的達1000戶﹔花椒產業帶動的加工、物流等就業崗位超5000個﹔震后重建的“花椒小鎮”成為鄉村旅游新熱點,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

花椒喜獲豐收。人民網 王嫻攝
魯甸縣做大做強花椒產業,大量的花椒樹扎根於土地,成為當地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讓魯甸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從海拔400米的干熱河谷到1800米的山地,昭通花椒用160萬畝綠色織就了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昭通花椒產業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闖出了一條生態脆弱敏感地區產業發展新路子,實現昭通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顆小小的花椒,既是長江上游的“生態衛士”,也是60萬農戶的“綠色銀行”。

和花椒樹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阮忠山。人民網記者 徐前攝
採訪后記:
驅車行駛至巧家縣包谷垴鄉紅石岩村,當年地震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巨石仍散落在路邊,無聲地昭示著大自然的威嚴。地震時形成的堰塞湖如今水面青藍如鏡,變身為滋養花椒產業、潤澤當地群眾的源泉。
村民劉太平種植的二十九畝花椒樹迎來豐收,他雇佣的工人手法嫻熟,每採摘一斤就有一塊錢的收入,日採摘量接近兩百斤。從花椒林採訪歸來,記者坐在小板凳上拔掉扎進鞋底的花椒樹尖刺,這位庄稼漢子顯得有點不好意思,趕緊遞來一瓶水。記者這才發現,他手臂上布滿血痕,那是採摘花椒時被劃傷的。庄稼漢子自是不在意這些痕跡,他笑著說,花椒樹有刺,花椒卻能驅寒鎮痛,更是村民的“搖錢樹”,蓋新房、孩子上學,都是靠著這些滿身尖刺的花椒樹。“只要人勤快,生活就會很美好。”
和花椒樹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阮忠山,會在人生低谷時走進自家的花椒林,出來后又是滿身干勁。這位算細賬的“老把式”說,土地不會辜負人,從單打獨斗到成立合作社,花椒凝聚了人心,富了“口袋”,美了生活。
作為當年巧家縣在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紅石岩村,這個曾被夷為平地的村子早已涅槃重生。正是有像劉太平這樣堅韌朴實的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讓花椒綠滿山坡,在廢墟之上建起美麗鄉村。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的精神面貌,是對生活和命運的回應——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