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城市書房的存在感來自市民的認同感

2025年07月30日08: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城市書房的存在感來自市民的認同感

近些年,隨著全民閱讀的持續推進,以城市書房為代表的新型公共閱讀空間遍地開花。城市書房於鬧市中獨辟一處靜謐,可閱讀、可休閑、可觀賞、可游覽,不僅是一個閱讀空間,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市民的精神驛站。可是,現實中有一些城市書房,開業后熱鬧勁一過,光顧者便越來越少,最后干脆“鐵將軍”把門。

出現這種情況與一些城市書房“重建輕管”有直接關系。比如,有的日常運營缺少經費和人員支撐,管理維護乏力﹔有的圖書資源配置不精准,圖書更新不及時﹔還有的服務形式單一,閱讀推廣、交流討論等活動開展不多、質量不高。城市書房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能否用心用情滿足不同群體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實現書與人、書與市井煙火的深層聯結。

當下,一些城市書房建設呈現出明顯的景觀化傾向,甚至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求異、求新、求美的所謂突破口。營造美學意境、注重視覺效果固然有助於吸引外界關注和提升城市形象,但若簡單追求“顏值至上”,對閱讀服務這一核心功能不夠重視,就容易造成公共閱讀的“虛假繁榮”,公眾即使“進得來”,也會“留不住”。

城市書房要熱起來、熱下去,就要告別以吸引眼球為導向的景觀化建設邏輯,在建設、管理、服務上始終秉持“讀者需求”思維,多在場所維護、選書配書、活動策劃等基礎性、常態化事務上花心思,積極建構自身的“內在美”。在這方面,有些城市書房的探索值得借鑒。例如,青島市城市書房與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實現圖書通借通還,並依托智慧化管理系統為讀者提供便捷找書、智能薦讀服務,還通過舉辦“星光書伴”晚閱讀等活動吸引讀者共品詩書之美,雖然每個城市書房面積不大,但單日服務讀者長期在500人次以上。

場景理論認為設施、活動等要素的動態組合能夠給人帶來獨特的意義和體驗。從場景理論的角度來看,閱讀總是在特定場景中發生,通過構建沉浸式閱讀場景,實現人與環境的融合,能夠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因此,城市書房在運營上應更加注重場景化,積極推廣“書房+”運營模式,打造特色閱讀場景矩陣,以激發讀者的臨場體驗與情感共鳴。

城市書房的場景營造應不拘一格,可以是改造自身空間,如通過設置可移動隔斷、模塊化家具實現閱讀區、休閑區、活動區等功能區的靈活切換﹔也可以靈活引入文化體驗類、社交互動類、生活服務類業態,從“等人看書”轉向“跨界融合”,把書房打造成集文化傳播、社會交往、生活美學於一體的小型文化綜合體﹔還可以通過“書房+商圈”“書房+公園”“書房+景點”等嵌入式布局主動貼近讀者,讓公共閱讀全面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無論是哪種方式,目的都是通過多維度的場景營造增加用戶黏性,使城市書房成為更多人的心靈棲息地。

轟轟烈烈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帶來了豐富便利的城市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會關系、加劇了個體孤立。城市書房要想贏得更多讀者,應以書聚鄰,增加服務的煙火氣。遺憾的是,當下有的城市書房雖然地處社區內,但與社區公共事務結合不緊密,未能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基層綜合文化站等形成合力,在社區治理中的存在感很低。

正如《公共圖書館宣言2022》所說的,公共圖書館是社區的創造者。作為市民身邊的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城市書房理當主動對接城市在地文化與市民生活日常,在社區治理中當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橋梁。城市書房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多種多樣,舉凡基層黨建、非遺傳承、居家養老、課外教育、就業創業等,其都有用武之地。當社區成員在城市書房為書而聚、因趣結緣,社區的文化凝聚力便會逐漸形成,城市書房的價值也就得到了彰顯。

要而言之,城市書房的出現是圖書館順應時代發展和公眾需要的結果,映射出公共閱讀空間從以書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時代轉圜。城市書房的存在感來自市民的認同感,隻有發揮好文化治理功能,讓“書卷氣”真正“接地氣”,城市書房的生命力才能長久。 (作者:金東,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