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技術融合藝術,演出同步向劇院、影院直播

舞台“第二現場”,觀眾千裡共賞(文化市場新觀察)

本報記者 王 玨
2025年07月30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舞台藝術領域,“第二現場”的探索正在展開。

  包括國家大劇院、國家話劇院等藝術機構,借助超高清直播、全景聲系統、智能導播等技術,將舞台藝術精品的台前幕后,同步向全國劇院、影院常態化直播。“第二現場”如何進行技術和藝術融合,如何將優質藝術資源普及給更多觀眾,引發人們的關注。

  一場歌劇演出,在近百家影劇院同步直播

  “《費加羅的婚禮》是我最愛的歌劇,這次終於通過‘第二現場’在家門口看到了。”安徽合肥網友小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

  7月19日,國家大劇院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通過“4K超高清+5.1環繞聲”技術,在30多個城市的近百家影劇院同步直播。國家大劇院技術團隊自建的超高清直播系統,通過60余個獨立通道進行聲音拾取,確保音畫同步。

  “與以往隻需關注劇場內演出質量不同,我們開始關注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影院、劇場內觀眾的感受。”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說,與觀眾在單一固定劇場內觀看的傳統形式不同,“第二現場”通過技術應用,可將演出內容傳輸至全國范圍的銀幕。

  除了演出本身,“第二現場”獨特的導賞環節也吸引觀眾關注。主持人帶領觀眾深入台前幕后,從專業角度解讀這部歌劇的藝術密碼。在中場休息時,鏡頭還捕捉到了指揮家解析音樂、主演備場等畫面。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新聞與傳播學系主任吳赟說,“第二現場”將觀演升級為藝術素養培育課堂,“導賞成為藝術通識課,引導觀眾從‘看熱鬧’進階到‘看門道’﹔鏡頭語言則輔助解碼藝術,揭示創作密碼。”

  “‘第二現場’不是對現場的簡單復制,而是通過技術賦能創造新的藝術形態,升級觀眾體驗,讓每個座位都成為劇場VIP。”王寧說。

  突破時空限制,打造全民可及的公共文化產品

  在近日舉辦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國家話劇院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超高清第二現場”國際傳播版首映。此次放映版本是基於該劇現場演出制作的超高清影像。

  “第二現場”的興起,得益於政府、藝術機構等多方努力。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出台《北京市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通過設立專項產業資金、制定行業標准、打造示范場景等,推動超高清技術從實驗室研發到市場化應用的轉化。

  國家話劇院在2022年以“8K+5G”技術直播話劇《鐵流東進》,2024年4月,話劇《蘇堤春曉》“第二現場”實現六城同步播放。2024年12月,《受到召喚·敦煌》在上海演出,聯動13個城市劇場與演出現場同步演播。

  國家大劇院於2019年實現舞劇《天路》“4K+5G”直播。今年3月,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林則徐》通過超高清直播技術,跨越數千公裡,同步呈現在新疆、海南等地的25家劇院、百余家影院和2所高校,惠及觀眾2.5萬人次。

  “來劇院觀看演出的人數是有限的,但借助‘第二現場’能讓更多人了解藝術、認識藝術、熱愛藝術。”王寧表示,“第二現場”讓高質量文化資源觸手可及,有效滿足了觀眾“看得著”和“看得起”的需求。

  此次《費加羅的婚禮》直播票價為30元至80元,在新疆和田地區可免費預約觀看。國家大劇院聯合全國35家劇院成立舞台藝術“第二現場”協作組,聚焦資源合作、技術標准、工作機制和商業模式深化合作,共同推動“第二現場”常態化發展。

  “‘第二現場’的價值在於借助技術賦能,突破藝術呈現的時空限制,打造全民可及的公共文化產品。”吳赟表示。

  繼續提升現場感,構建可持續生態

  “第二現場”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更好融合藝術和技術,如何平衡低票價與高技術投入,如何解決視聽設施發展不平衡,這些問題仍值得各方持續探索。

  中國傳媒大學數據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院長葉龍說:“‘第二現場’是一個從採集、編碼、傳輸到解碼、呈現全環節打通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打磨。”

  據了解,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高清系列節目始於2006年,目前已在70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個場地放映。通過點播服務,歌劇院將高清直播影像保存為數字資料庫,構建了從即時觀影到長期數字典藏的商業生態,實現單次制作投入的效益最大化。自2008年以來,英國皇家歌劇院高清影像已將超過120部歌劇和芭蕾舞演出轉播帶給全球觀眾。

  吳赟建議,影像中可以實時收錄更多觀眾的現場反應,如掌聲、嘆息等,還原劇場氛圍﹔可引入新的媒介,如利用社交平台在演前和幕間進行實時討論與評論,提升現場感。他還建議,要繼續探索制度創新,降低資金、版權、基礎設施等門檻,同時劇院應尋求商業盈利與社會公益的平衡,共同構建長效可持續的文化生態。

  “當物理隔閡被打破,文化認同感油然而生,傳播效果便可實現從‘物理觸達’到‘心理認同’的躍升。”吳赟說。

  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將在探索科技和藝術融合的有效機制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通過“第二現場”的不斷升級,把國有文藝院團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蔣卓群參與採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