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財經

雲南省大力推進科技小院建設

2025年07月08日08:40 |
小字號

2020年以來,雲南省積極推進科技小院建設,在雲南省科協的大力推動下,逐步構建起一個涵蓋多領域、多學科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為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今年5月,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公布《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的批復》,同意設立285家科技小院,其中雲南省新設立9家。截至目前,雲南省已建設35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

整合資源 開展創建

賓川縣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是雲南優質水果主產區。2015年底成功引入雲南省第一家科技小院——雲南賓川葡萄科技小院以來,當地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柑橘科技小院、數字水肥科技小院,聚焦特色農業產業開展科技服務。

多年來,賓川縣依托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鼓勵支持涉農企業、協會、合作社、家庭農場參與建設科技小院,打造既能拓寬科技小院資金來源渠道、又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盈利水平的“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合作模式。每個小院至少聘任1名本土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對接32個新型經營主體,起到建設一個、帶動一片的作用。

在科技小院建設過程中,雲南省注重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協同合作的政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壁壘,為“三農”領域培養大量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升了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遵循科協領導、資金配套、高校實施、老師指導、學生常駐、多方支持的原則,雲南省科協為每個科技小院提供每年10萬元、持續3年的專項資金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440萬元,有力保障了科技小院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雲南已認定56個省級科技小院。

此外,為了更好地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技術,雲南省積極推行科技小院“四零”服務模式,實現科技小院技術人員與農村群眾交流“零距離”,深入了解實際需求與困難,提供精准的技術指導﹔科研成果成熟后,立即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民推廣應用,做到“零時差”﹔將復雜的農業技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給群眾,掌握起來“零門檻”﹔減輕群眾獲取技術的經濟負擔,以“零費用”的方式讓科技服務真正惠及廣大農民群體。

聚焦需求 培養人才

在勐海縣勐遮鎮曼恩村的雲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裡,常年有一群年輕的務農者。作為農業領域的碩士生,他們在實踐中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將田裡知識帶出田外,再讓知識回到田裡。

培養單位以科技小院為平台,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這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推進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

多年來,雲南省科技小院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將課堂移至農業生產一線,實現了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

雲南永勝石榴科技小院組織學生深入產區調研,針對石榴落花落果防治、病虫害治理等實際問題進行實踐研究。學生們不僅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還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法,顯著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截至目前,小院累計培養研究生6人、本科生16人,畢業生大多選擇扎根基層農科機構,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古生村科技小院裡研究生們一年大多時間駐村,從作物營養到水質監測,從產業規劃到農民培訓,他們不只是科研者,更是協同創新者。多位博士、碩士畢業生在小院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農科人才的轉變。

科技小院在培養研究生的同時,努力培養一批專業知識廣、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種養大戶,讓更多農業實用人才涌現。

“科技小院師生到來后,給村子帶來了人氣,他們在地裡檢測監測、指導村民科學種植,村民們學會測土配方、搭配使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還能增產增收。”大理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也受聘為科技小院的校外導師,為學生們講解農事上的知識。

科技服務 助推發展

在曲靖某農業有限公司藍莓種植基地,藍莓科技小院經過兩年運行取得眾多創新成果應用於生產:建立“生物+物理+化學”組合的綠色防控體系,在藍莓生產中實現80%的防控效果﹔研制生物菌劑調酸法獲得國家專利,具有環保可持續的優點,能有效提升果實品質……

“多虧了科技小院專家的指導,為我們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不少難題,帶領我們一步步探索優化病虫害防治技術,現在,種植戶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大梨樹村黨總支副書記熊石林說。

科技小院與地方主導產業的緊密結合,是助力農業現代化的又一力量。在建設中,雲南省科技小院運用先進科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解決農民的實際生產問題,有效提升了農業企業及農民的收入。

雲南大理煙草科技小院推廣的綠色種植模式,使示范田肥料投入減少50%、產量增加7%、收入增加17%,示范面積達2.5萬畝。雲南江川山豬科技小院帶動江川區白石岩村建成12個放養場,年增收60萬元。雲南雙江馬鈴薯科技小院核心示范區畝產達3660公斤。雲南東川小棗科技小院帶動500戶農戶錯季銷售冬棗,2024年產值230萬元。聚焦雲南省縣域特色產業,科技小院形成了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良性循環。

今年4月,由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大理州政府聯合建設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小院落地旨在以“學研商”協同創新模式培養高質量興農人才。目前,該科技小院已落地1個養分智慧管控平台項目、支持了7個農業高質量科研課題、協助20多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觸網”,成為“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活動基地和大本營。

聚焦地方特色農產業提質增效開展科研,圍繞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和流域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攻關,培養既懂科研又能使用互聯網等技術進行后端銷售的農業新型人才……隨著雲南省推進科技小院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科技小院在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中展現獨特作用。(雲科軒)

來源:雲南省科協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