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聶耳:以音樂為武器 激勵全民抗戰

2025年07月04日08:27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7月1日,西山公園聶耳墓前,《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旋律在蒼鬆翠柏間回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三二一工廠的70余名職工,在細雨中肅穆佇立,深情憑吊這位已逝世90年的人民音樂家。

歌聲漸停,大家走近墓碑,瞻仰英雄。“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聶耳乎,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乎!”墓碑背面,郭沫若撰寫的墓志銘瞬間將人們帶回那個烽火連天、熱血沸騰的年代。

烽火青春 奏響抗戰強音

1912年2月,聶耳出生於昆明。自幼展現出非凡音樂天賦的他,熟練掌握了多種民族與西洋樂器。在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期間,他和朋友共同創辦“九九音樂社”,同時在大革命浪潮中接受了進步思想,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聶耳到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並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活動。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聶耳更是成為中國新音樂的開路先鋒和反法西斯的文藝斗士。在隨后的兩年裡,他譜寫了《開路先鋒》《大路歌》等30多首歌曲。這些歌曲如戰斗的號角,激發了民眾的抗日救亡熱情。他編寫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樂曲,因旋律優美深受大眾喜愛。

1935年初,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曲作曲。“完全被義勇軍救亡感情激勵著,創作的沖動就像潮水一樣從思想裡涌出來,簡直來不及寫。”僅用兩天時間,聶耳便完成《義勇軍進行曲》初稿。

然而,聶爾的音樂創作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恐慌和仇視。當年4月,他不得不在黨組織安排下離滬赴日,計劃轉道蘇聯深造。在日本期間,他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定稿並寄回國內。

《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時,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御侮、奮勇抗爭、一往無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這首作品一經誕生,立即在祖國大地到處傳唱,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

1935年7月,這位天才音樂家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青春之歌戛然而止。

聶耳的生命之火雖熄,但其譜寫的樂章卻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1949年10月1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響徹開國大典。2004年,它被庄嚴寫入憲法﹔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正式施行,為國歌的神聖與尊嚴鑄就了堅實的法律之盾。

忠魂歸處 愛國精神永存

聶耳英年早逝,摯友冒死將其骨灰護送歸國。1937年10月,忠魂暫棲於昆明西山華亭山凹。1980年,為方便民眾瞻仰緬懷,聶耳墓遷建至西山公園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的山坡。

如今的聶耳墓,設計飽含深情與匠心。墓地平面呈雲南少數民族樂器“月琴”狀,漢白玉聶耳全身塑像矗立琴頭。雕像前方,7座花壇如同音階。

墓穴位於“月琴”的發音孔處,墨色石材疊砌的墓體庄重肅穆,上方安放著雲南山茶花造型的漢白玉花圈,中央鑲嵌著“1912—1935”的生卒年份。墓碑正面,“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9個大字由郭沫若手書,蒼勁有力。墓前平台鋪成音波狀,象征著從這裡發出的時代最強音,也精確對應聶耳24載的生命年輪。

緊鄰墓地,聶耳紀念館巍然屹立。館內有生平陳列室和音樂影視廳,詳實的文字、珍貴的圖片、文物復制品和歷史影像,全方位展現聶耳的一生,以及不朽作品的誕生背景。“聶耳墓的月琴造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來自江蘇的游客殷蘊由衷感嘆,“原本是為西山滇池美景而來,卻意外收獲國歌背后震撼人心的故事,不虛此行。”

自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聶耳墓及紀念館已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逾千萬人次,提供免費講解服務超過1.4萬批次,年均接待量保持80多萬人次,其中青少年約20萬人次,彰顯其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強大時代功能與感召力。

聶耳墓文物管理所所長徐承謙介紹,聶耳墓及紀念館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每年的聶耳誕辰日、逝世紀念日,這裡都會舉行市民祭拜活動及“聶耳森林音樂會”。同時,這裡還是每兩年一屆的“聶耳音樂周”活動主陣地,並舉辦過“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名家精品展”等大型活動。“未來,聶耳紀念館將進行整體提升改造,擴大展館規模,豐富展陳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持續拓展愛國主義宣傳的廣度與深度。” 徐承謙說。

雨過天晴,憑吊的人群帶著崇敬與思索緩緩離去。聶耳,這位時代的歌者,用短暫的生命為中華民族譜寫了永恆的精神樂章。《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在西山之巔回蕩,更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唱響,持續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奮勇前行。(許朴瓊)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