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崇農尚美:鄉土中的藝術天地更加廣闊

2025年06月25日08: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崇農尚美:鄉土中的藝術天地更加廣闊

中國農業大學美術鑒賞與實踐課程展覽開幕式上一個學生寫下觀展感想。本文作者供圖

6月的北方大地,一片豐收景象。當收割機在金色麥浪中切割出幾何線條時,可能很少有人會由此聯想到藝術。在很多人眼裡,藝術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甚至是玄而又玄的,與“農”離得很遠。作為一名長期在農業類高校工作的藝術工作者,我卻覺得“農”裡的美需要發現,崇農尚美,藝術天地會更加廣闊,社會美育也會展現出更多可能。

●不應被忽視的藝術富礦

什麼是藝術?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藝術館、美術館等藝術殿堂裡的展陳,以為隻有被挂起來、框起來、擺起來的作品才叫藝術。這顯然是一個認知誤區。

東北的二人轉算不算藝術?陝北的信天游算不算藝術?發源於湖北鄉間的黃梅戲算不算藝術?各地的農民畫、船工號子算不算藝術?按照當前的藝術分類,它們已被歸入舞蹈、音樂、戲曲、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人們也普遍接受了這種劃分。但是,這些藝術形式無一不是從民間發展而來的。它們本是農村群眾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娛樂方式,后來經過提煉、改造才逐漸進入藝術殿堂。

關於藝術的本質,有四種代表性觀點: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再現說和形式說。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藝術家情感、意志、理想或願望等自我意識的表現﹔再現說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模仿或再現﹔形式說認為形式是藝術的核心。四種觀點對藝術誕生的環境均沒有限定。

其實,藝術就是生活中的真和善外化為美的一種形式。真和善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的是生活的本質、人內心的感受,其外化為音樂旋律、舞蹈動作、美術圖像等就是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從這個角度說,農村是實實在在的藝術富礦。寫春聯、剪窗花,敲大鑼、唱山歌,跳花鼓、扭秧歌……哪怕是人們擀面條,在案板上把一整塊面擀成皮、切成絲,也蘊含著勞動智慧,寄托了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真實感悟。可以說,在農村,藝術無處不在。

●“種地的學校”也能種出藝術之花

今年是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近一段時間,“崇農尚美,美潤農大——喜迎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藝術季系列活動正舉辦,各種藝術形式精彩紛呈,吸引了各界的關注。

2001年,我剛入職中國農業大學時,不少人表示不解。有位老教授直言:你來這片“藝術荒漠”做什麼?還有人說,這個“種地的學校”怎麼可能有藝術呢?

的確,當時農大校園裡鮮有藝術痕跡,但這不代表農大沒有藝術或者不需要藝術。剛到農大時,筆者曾見到一位喜歡書法的農學教授,把顯微鏡下不同種子的構造打印出來,為其配上詩挂在牆上,讓人頗為驚喜、深受啟發。

勞動特別是農業勞動,是人類與土地、自然打交道的基本方式,最能觸動人的情感。因此,在農大做藝術沒有什麼不合適。

這些年,農大從招收風景園林專業學生,開設藝術設計相關專業,到引進各藝術專業人才,成立藝術團,藝術教育一步一個腳印﹔從校園藝術景觀遍地開花,到各種展覽、演出定期舉辦,“無牆美術館”不斷升級,藝術美育已融入校園日常,並改變著一個學校的整體氣質。農大百年校慶時,“老校門”的設計建造堪稱一經典例子。這件基於幾張老照片設計的作品,生動詮釋了一件藝術作品如何連接農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用一件美好的事物凝聚人心、美育人心。“老校門”建成至今,一直是農大的熱門打卡地,也逐漸成為農大人的精神寄托。

近年來,農大通過“崇農尚美”品牌建設,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美育浸潤計劃。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創新開設了《面食文化與技藝》《生物之美賞析與實踐》《二十四節氣文化與科學》等多門涉農特色美育課程。

以《面食文化與技藝》課程為例,學生們通過該課程發現,面食既是技也是藝。比如,花饃是傳統食用塑作藝術,是面粉、色彩與民俗信仰捏合而成的“立體雕塑”,每道工序都藏著中國人對“美”的獨特詮釋。小麥面粉,經發酵后形成細膩的肌理,蒸熟后表面呈現柔和的米白色,如同宣紙般為造型打底。植物色素形成天然暈染:甜菜根榨汁調和面粉,蒸制后呈現透亮的玫紅,用於塑造牡丹、石榴等喜慶紋樣﹔南瓜泥或胡蘿卜汁與面粉融合,形成溫暖的橙黃,常用來做金元寶、麥穗,呼應秋收的豐饒。花饃造型更把生活經驗、神話傳說等揉進面團:晉南花饃中的“盤龍棗山”,隱喻“龍興祥瑞”、關中地區的“石榴饃”寓意“多子多福”。學生在課堂上既能感知文化,又學會生活技藝。這些課程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認知,也使學生對藝術有了更加具體的理解。

事實証明,“種地的學校”也能種出藝術之花。農大從“藝術荒漠”到“美育綠洲”的蝶變,對整個社會的美育也有參考價值。

●由農村開啟對全社會的美育

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有句話至今振聾發聵:“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盲指的是缺乏感知、理解和發現美的能力的人。一位農民可能目不識丁,但是因為生活中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感悟而出口成詩、出口成樂或揮手成畫、揮手成塑,顯然他在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方面天賦異稟,或許並不比任何一個藝術家差。

審美能力,有的人天生具備,有的人則需要美育的引導。近年來,藝術鄉建活動廣泛開展,它不僅僅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藝術實踐,更是一次面向全社會的美育實踐。

如果從甘肅天水秦安縣葉堡鎮的“石節子美術館”開始算,我國藝術鄉建實踐已進行了將近17年。坐落於黃土高原上的石節子村,原本和很多偏遠山村一樣,閉塞而困苦,村裡僅有13戶人家。村民們從未想到,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山村,有一天會憑借藝術而聞名全國。

“在我生命的前30多年裡,始終在費力氣做一件事,就是逃離貧窮、干涸、落后的故鄉——越遠越好。后來,我開始頻頻回到石節子村,我不再厭棄逃離它,也不會把村庄當作風景來看。我用心陪伴著父母和鄉親,試著回到自己真實的生命中來,試著用藝術的方式改變村庄。”在石節子村的一面牆上,至今刻著這麼一段話。

作為從石節子村走出的大學教授,靳勒嘗試探索藝術與鄉村的聯結。2008年,他提出“要把整個石節子村改造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天地”。為打破認知壁壘,靳勒帶領村民從北京、上海的都市美術館,走到曼徹斯特、卡塞爾的國際展覽現場。在藝術甘霖的滋養下,村民從“沉默的旁觀者”變為“主動的創作者”:他們在花椒展上朗誦詩歌,用花椒枝編織拐杖,用葫蘆雕刻傳遞祝福,收集老一輩的農具做展覽。2009年“石節子美術館”落成,13戶院落變身13個分館。在這裡,家家都是藝術館、人人都是藝術家。村庄走紅后帶來了巨大的流量,眾多游客到此打卡。

這何嘗不是一種反向美育——由農村開啟的對全社會的美育。隨著藝術鄉建的深入開展,各大藝術類院校紛紛與不同村子結對子開展共建。在專業團隊的助力下,遠近聞名的藝術村鎮不斷涌現:貴州桐梓縣羊磴鎮演繹“鄉土而新奇”的美學新景﹔廣西北海市海城區流下村展現“小而美”的文藝范兒﹔陝西西安鄠邑區蔡家坡村連續舉辦“關中忙罷藝術節”。當下,越來越多的城裡人熱衷鄉村游,這些村鎮的藝術實踐不斷重塑著他們對美的認知。這不禁令人深思:我們平日裡忽視的“農”中還蘊藏著多少藝術可能? (作者:李險峰,系中國農業大學美育教學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