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情緒價值 促進情感升華(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情緒之上還有情感,還有對情感升華、價值沉澱、境界提升的深層次需求。化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刺激人的情緒千篇一律,打動人的情感萬裡挑一
“情緒價值”近年來成為網絡流行詞。網絡綜藝主打情緒陪伴,微短劇、網絡小說因為情緒“爽點”密集而讓人沉浸,網絡主播擅長輸出情緒、撫慰人心才會“漲粉”……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彌漫於網絡空間,似乎萬物皆可情緒價值。情緒價值的流行說明了什麼,又對新大眾文藝發展有何啟示?
情緒價值本是營銷學概念,指的是顧客在重視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實用性等“硬性”品質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消費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后來這一概念被運用到日常生活特別是人際關系中,指代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對這種能力的看中顯然關聯著人們對傾聽理解、包容共情的渴求。
從社會現實層面看,情緒價值稱得上是高強度、快節奏社會中個體的“剛需”。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在職場競爭壓力面前,容易陷入“內耗”,自覺不自覺地尋求紓解情緒、平衡身心、愉悅心情的通道。而互聯網恰恰提供了表達和交流空間,讓無數人的情緒被呈現被看見,也讓各種各樣的情緒都能被代言被抒發。網絡文藝正是憑借敏銳觸角抓住人們的情緒脈動,回應人們的情緒訴求,在提供情緒價值上展現出優勢。如今,人們已經習慣用能不能給到情緒價值、情緒價值足不足來評判作品,情緒價值成為文藝獲得感的鮮明標志。
情緒價值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評判文藝作品的標准,與當前的網絡文藝生產傳播機制也有密切關系。網絡文藝一方面大眾化、接地氣,更加感性、更易傳播,另一方面又是商業化的,對市場敏感,善於從成功模板中復制可行經驗。於是,在一些網絡文藝作品創作過程中,就不難看到總結“人設”“套路”、計算“情緒”“賣點”的操作,將情緒規約為幾種模式,進行程式化表達。作品傳播過程中,一些“甜”“虐”“燃”“爽”的高情緒片段,也最容易被剪輯、加工,形成話題點,快速流傳開來。
情緒固然重要,但隻盯住情緒,為了博眼球不停地“堆”情緒,甚至僅以商品屬性來衡量情緒、以商品邏輯來生產情緒,那就值得警惕了。“爽”不能讓情緒問題一筆勾銷,對情緒價值的痴迷與陶醉也容易被流量、算法與資本“拿捏”。更何況,情緒之上還有情感,還有對情感升華、價值沉澱、境界提升的深層次需求。化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刺激人的情緒千篇一律,打動人的情感萬裡挑一。
中國傳統文論有“詩緣情”之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文藝作品為人所需、讓人著迷的重要原因。這裡的“情”,既有情緒的含義,更有情感的內涵。前者與人的自然屬性有關,具有情景性、短暫性,后者則與人的社會屬性有關,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深刻性,深厚的情感內涵能喚起讀者和受眾的美感、道德感、榮譽感等。我們借由文藝作品實現的情緒釋放也好,心理撫慰也罷,往往是個體性的、局部的、淺層次的,甚至存在被放大、扭曲的可能。而那些鐫刻在記憶裡的篇章,持久留在心中的感動,每次重溫都能觸發情感震動的經典,一定來自更高層次的、普遍性的情感表達。比如,《慶余年》裡的少年熱血,《人世間》裡的中年懷舊,《小巷人家》裡的人情往來,它們的基礎情緒並不相同,但都從個體的、家庭的情緒升華為群體在時代變遷中的厚重情感。再如,書寫打工感受的“素人寫作”和記錄普通人生活的短視頻之所以能夠“出圈”,為大眾所喜愛,也是因為將個人的情緒抒發,提升為對勞動、生活、命運等主題的思考,以藝術化的方式傳遞了朴素而溫暖的情感。
文藝創作要理解讀者和觀眾的情緒,但不能成為情緒的“快消品”,而是要在情緒價值的基礎上促進情感升華,創造出健康、營養、持久的精神食糧,讓人能夠從文藝欣賞中獲得自我超越的力量。歸根結底,網絡為大眾提供了表達情緒的通道,更提供了以高質量文藝作品激勵大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契機。這一契機,不可辜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