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永不停歇的精神律動

——評長篇敘事詩《號角》 

海 飛
2025年06月24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永不停歇的精神律動

  翻開何南《號角》的那一刻,我仿佛聽見了一聲穿透歲月的號角。這聲音帶著血肉的溫度,從1935年的黃浦江畔一路奔涌而來。這是一部關於聶耳的作品,又不止於聶耳﹔這是一首敘事詩,比小說更鋒利,比散文更熾烈。作者用文字為聶耳塑像,而這座塑像的底座上,赫然刻著四個字:“赤子之心”。

  《號角》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體裁——長篇敘事詩。在當下,詩歌似乎已被圈定為“抒情”的領地,敘事的功能常被小說壟斷。作者偏偏選擇用詩的形式還原聶耳的一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聶耳的故事像一串密集的鼓點:昆明甬道街的貧寒童年、上海十裡洋場的掙扎、北平風雪中的求索、日本鵠沼海岸的隕落……這些片段在作者筆下並非平鋪直敘,而是被提煉成“意象的閃電”。比如寫聶耳母親彭寂寬的傣族歌謠:“那傣族風味濃郁的音符,把一個個夜晚擦得溫暖而又明亮。”一個“擦”字,讓母親的歌聲有了觸感,仿佛能摸到舊時光的毛邊。再如寫《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音符載著你的夙願,自1935到未來,點亮民族高遠晴碧的天穹。”詩的凝練與跳躍,讓歷史不再滯重,反而有了飛揚的韻律。

  聶耳在《號角》中是一個多棱鏡式的人物。他是天才音樂家,是左翼革命者,是“拼命三郎”,也是朋友口中的“鑷子”——總能精准夾出時代的病灶。書中最動人的段落之一,是聶耳在明月歌劇社的蛻變。他本可以安於“洋吹鼓手”的安逸,卻偏要寫文章批判靡靡之音,哪怕被斥為“忘恩負義”。作者這樣寫他的決絕:“當迷惘佔領普通人夢境之時,你用樂聲喚醒鐘聲。”這裡的“鐘聲”是雙關,既是藝術的警醒,也是聶耳內心的鐘擺——始終指向抗爭。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鵠沼海濱溺水,年僅23歲。作者沒有渲染悲情,隻寫:“海浪滔滔,痛斷肝腸,面面相覷。”仿佛連海浪都在質問命運的殘忍。但緊接著,筆鋒一轉:“從此,就冷落了深愛的琴弦……但聶耳以自己的方式告訴世人,他已經來過。”這種克制的抒情,反而讓遺憾有了令人動容的重量。

  作品的尾聲是一曲多聲部合唱。當《義勇軍進行曲》被劉良模在淞滬會戰紀念日領唱,當任光在巴黎組織華僑合唱團……作者讓這些片段如蒙太奇般閃回,最終匯聚成一句話:“這首歌的每個音符,都何其有力、何其響亮。”

  這就是《號角》——它不僅是聶耳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聲音如何成為武器的史詩。聶耳的音樂之所以不朽,正因它從未脫離土地。他為碼頭工人寫《碼頭工人歌》,為賣報的孩子寫《賣報歌》,為抗戰寫《義勇軍進行曲》。他的耳朵始終貼著大地,聽清了“民族的積貧積弱”,也聽清了“山川日月”的願景。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號角》的面世恰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呼應。創作於民族危亡之際的《義勇軍進行曲》,曾像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激勵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而今,這激昂的旋律依然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回響——它是天安門廣場的晨曲,是奧運賽場的戰歌,是每一個中國人血脈中奔涌的奮進力量。作者用詩意的筆觸告訴我們:聶耳留下的不僅是音符,更是一種永不停歇的精神律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