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高校體育課花樣翻新(健身視野)

2025年05月15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雲南大學學生在體育課上熱身。汪 震攝

  圖②:青島城市學院學生在練習皮劃艇。青島城市學院供圖

  圖③:北京大學學生在數字體育課上體驗智能單車。邱子睿 瞿王燁攝影報道

  高校體育課花樣翻新——新技術讓課堂更“智慧”、體育俱樂部讓選項更豐富、科學指導讓鍛煉更高效……種種創新舉措催生“爆款”,得到眾多師生的好評,更推動了高校體育教育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

  ——編 者

  北京大學——

  體育課更“智慧”了

  本報記者 閆伊喬

  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的智慧健康驛站內,一場充滿趣味的數字體育課正在進行。“加油呀,超過他!”伴隨著呼喊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學生李皓夫與3名同學正進行劃船機比拼。教室前方的大屏幕實時顯示著4艘“小船”的運動軌跡,畫面中的鱷魚仿佛也在催促他們加速沖刺。

  動感單車、劃船機、滑雪機、登山機……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間裡,擺放著多種智能運動設備。“借助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我們不出校門就能體驗各種戶外運動。”說完,李皓夫和同學們又興沖沖地站上滑雪機,拿起雪杖、戴上智能眼鏡,在“雪道”上馳騁。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引入新興技術成為改進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主任錢俊偉介紹,開設數字體育課是學校數字體育“十個一工程”建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智慧場館、健康驛站等項目建設,為數字體育課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2024年春季學期,北京大學正式推出全國高校首例使用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數字體育課,一經推出便被搶報一空。“課程涵蓋體育鍛煉、體育科學、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健康管理等內容,依托智慧設施,讓學生在模擬競技中提升運動興趣、培養綜合能力。”錢俊偉說。

  “我今天已經消耗了200多卡路裡!”談及數字體育課,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宋逸菲表示,課堂更有趣了、運動更科學了。學生們在課前領取配套手環,心率等實時數據會顯示在屏幕上。“這些數據讓我們直觀了解自己的運動效果,老師也會根據數據評估我們的身體狀態。”宋逸菲說。

  “有些學生心率上升過快,我們會及時提醒他們調整節奏。”在教師吳定鋒看來,數字體育課非常智能化,“過去,學生的訓練效果不好量化,如今老師能清晰掌握學生的鍛煉進度,並為每名學生量身定制健身方案,有助於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在他看來,數字體育課是改進體育教學的有益嘗試。

  此外,吳定鋒在課程中加入項目管理、產品設計等模塊,與同學們分享優秀的體育數字化項目。“操場可以升級成智能跑道嗎?”“社區裡的智慧健身設備能否接入醫療系統?”……同學們熱烈討論著數字體育的未來應用。

  雲南大學——

  學生愛“上”體育課

  本報記者 楊文明

  “沒想到,被調劑的課程反而成了最愛。”晚上7點,茶映杰仍在網球場上揮拍。

  一年前,這名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一新生因羽毛球課滿員而被調劑到網球課。抱著“混學分”的心態,他不情不願地來到球場,甚至一度因挫敗想申請換課。直到一次練習中他突然開竅,小球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那份成就感讓他愛上了網球課。他意識到,熱愛的火種也許就藏在不斷嘗試后的突破之中。

  按照雲南大學2021年出台的新規定:體測不達標的學生將無法拿到畢業証。雲南大學細化了體育教學要求:每次體育課都包含體測項目練習環節,強化基礎體能,引導常態化鍛煉﹔增加體測次數,讓不同年級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測試時段﹔連續幾年補充引進公共體育老師,還為不適合開展運動的學生開設保健課,為身患重大疾病或傷病的同學開通免測通道。

  茶映杰曾經運動能力較差,長跑不達標、引體向上很難完成,但為了完成每學期120公裡的校園長跑任務,他不得不每天跑上幾公裡。漸漸地,茶映杰的長跑成績提高了,以前跑兩圈就開始大喘氣,現在跑1000米全程都不覺得疲憊。“當我們在體育課中感受到快樂,那些流汗的瞬間、突破自我的時刻,都會轉化為追求更大進步的能量。”茶映杰說。

  “體測標准其實‘嚴而不苛’,我體重較重,但多加鍛煉也能順利通過。”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學生汪震說。

  數據顯示,2018年時,雲南大學學生體測合格率不足七成,2023年和2024年合格率均已超過九成。

  當越來越多學生因體測而養成運動習慣,雲南大學又開始在豐富體育課程內容上下功夫。雲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王宗平介紹,網球專項的王帥老師開設了匹克球課,體育舞蹈出身的舒可老師推出健身舞龍課,籃球教練王藝涵則開發了腰旗橄欖球課﹔還有飛盤課、拓展訓練,以及減重就算學分的“健體與塑身”……這些新開設的體育選修課,一推出就被搶光。在王宗平看來,日益豐富的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收獲健康與快樂。

  “與過去的冷清相比,現在的操場越來越熱鬧啦!”茶映杰說。

  青島城市學院——

  這裡有間“體育超市”

  本報記者 孫龍飛

  綠茵場上,飛盤俱樂部的學生奔跑傳接﹔湖面上,皮劃艇隊員跟隨教練口號奮力劃槳﹔攀岩牆上,同學們“飛檐走壁”向頂峰沖刺……走進青島城市學院,運動身影隨處可見。

  該校以俱樂部形式開展體育教學,不僅涵蓋足籃排、乒羽網、游泳等常見項目,還引入飛盤、瑜伽、搏擊等新項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健身需求。“就像逛‘體育超市’,選自己喜歡的項目,練起來更有動力了。”計算機工程學院學生陳佳樂說。這學期,她加入橄欖球俱樂部,訓練很辛苦,但心情很愉悅。

  自2008年設立首個體育俱樂部,到2017年正式納入教學體系,青島城市學院目前已成立23個體育俱樂部。學校征集學生意見並進行論証開設課程,打破了傳統體育課的局限性,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興趣為導向、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體育教學新模式。

  為保証俱樂部高質量發展,學校引進專業人才擔任指導教師,根據學生運動水平進行分層教學。目前,全校學生體育參與度達97%,每年體測成績穩步提升。

  會計與金融學院學生閻姝同加入台球俱樂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不僅掌握技能,還成為台球裁判。俱樂部成員分工明確:有的負責面試招新、活動拓展,有的負責器材維護。“俱樂部老師鼓勵大家‘一專多能’,引導我們學習修杆、執裁或參與管理,這些都是寶貴經驗。”外國語學院學生劉錦濤說。

  此外,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各類體育比賽的志願服務、執裁等活動,近兩年約200名學生獲得體育職(執)業資格,增加了人生的可能性。

  看到學生從俱樂部走向廣闊舞台,該校校長助理寇燎原很開心,“我們將繼續挖掘體育的多元價值,實現以體育人的教育目標,讓學生擁有更燦爛的未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