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威信這個村從“一時美”轉向“長久美”

干淨整潔的村道、清澈通暢的河道,既是基層治理能力的“可視化答卷”,更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生態底色。近年來,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廟溝鎮大塘村將村庄清潔行動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機統一,讓“掃干淨、清垃圾、講衛生”逐步成為廣大村民的共識,村容村貌得到持續改善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廟溝鎮大塘村航拍。
“環境衛生是大家共同維護的,大家要共同努力,動手打理……”一場場接地氣、有溫度的人居環境整治群眾會在威信縣廟溝鎮大塘村各地相繼召開。鎮村干部為村民宣傳講解開展村庄清潔、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庄形象、村民生產生活、鄉村振興帶來的好處,引導動員大家積極參與,凝聚環境整治共識。
廟溝鎮大塘村是威信的“西大門”,是白水江流域沿線重點村。近兩年,該村通過構建以“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村民小組”的三級聯動工作體系,實施示范引領與制度保障雙輪驅動,不定期組織公益性崗位人員、青年志願者、農村黨員、群眾等,以村庄周邊、溝渠、田間地頭為重點開展清潔大掃除。日常以分片包保、網格化管理制度,及時清理白色垃圾,努力讓村庄“淨起來”“靚起來”。
開展村庄清潔行動。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讓村庄環境優美,到處都是清清爽爽、干干淨淨的,看著就很舒適,而且對群眾生活健康也有很大作用。”70多歲的袁從亮是該村荒地村民小組的小組長,他見証了村庄環境的大改善。
大塘村有11個村民小組,765戶3192人,每天產生約2噸生活垃圾。為防止垃圾成堆、保障垃圾正常有效處理,該村按照“自行處理一批、集中收集一批、清運一批”的方式控制減量,經核算后,統一按每戶一年征收60元垃圾清運費來處置,得到群眾大力支持。“以前很愁垃圾清理,現在都是定期清理清運,周圍環境好了,心情也舒暢了,我們都願意支付垃圾清運費,也很支持。”荒地村民小組村民王興蘭說道。
農村生活垃圾事雖小,但也是涉及民生的大事。大塘村堅持把農村垃圾治理作為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一環,認真開展垃圾源頭減控,積極推行“分類治理+全域保障”運行機制,建立“三級清運”體系,將全村劃分為公路沿線區和高山散居區。公路沿線區實施“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高山區域採取“分類減量+生態堆肥”模式,差異化配置設施設備,配置分類垃圾桶22個,垃圾減量率達65%﹔常態化開展“衛生紅黑榜”“最美庭院”評比,配套積分超市物質獎勵與榮譽表彰雙重激勵﹔實施“環境整治信用積分制”,將庭院衛生、垃圾分類等指標納入村規民約賦分管理。
工作人員收取垃圾清運費。
另外,建立以“村民小組長+公益崗+網格員”的網格化管理方式,讓群眾自覺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中來。同時,加強宣傳發動,以帶頭示范、群眾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還開展垃圾分類處理,群眾自行消化,村級集中收集、清運,每年向群眾收取一定的垃圾清運費用,使村庄更加整潔。
“下一步,大塘村將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實踐經驗,完善‘周督查、月評比’‘紅黑榜’曝光機制,強化日常監督,推動人居環境從‘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大塘村黨總支書記袁先勇介紹。
如今,在大塘村,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村庄道路整潔、溝渠通暢、庭院優美,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白芯 文/圖)
來源:威信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