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打造“咖啡+”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北京游客在勐庫咖啡林間學習專業杯測,上海白領通過VR直播“雲種植”咖啡樹……雲南臨滄正以咖啡產業為引擎,譜寫邊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臨滄地處北回歸線與怒江流域交匯的咖啡黃金種植帶,年均氣溫18.8℃,森林覆蓋率68.8%。目前,全市咖啡種植面積近23.96萬畝,年加工咖啡6萬噸,精深加工率達23.76%,形成永德大雪山、鎮康南捧河等精品咖啡產區。
如今,這一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動能:永德縣創新推出“咖啡燉雞”“咖啡撒撇”等創意菜品,延伸產業鏈價值﹔勐捧鎮建設“咖啡林間步道”,集種植觀光、鮮果採摘、烘焙體驗於一體。
臨滄市創新構建“種植—創意—服務”協同的咖旅產業發展體系,種植端推行“林下咖啡+堅果”套種模式,實現“臨滄堅果”地理標志與咖啡品牌互補﹔開發主題旅游線路串聯12個庄園,推出20余種衍生產品﹔引入“種植研學+民宿康養”模式,吸引游客停留時間延長至3.2天。產業的協同發展,有效帶動咖農年均收入達2萬元,較傳統模式增長40%。
依托天坑景區資源優勢,滄源縣積極推動“咖啡+”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集種植、加工、研學、旅游於一體的咖旅融合示范區。游客可深度體驗從咖啡種植到沖泡的全過程,感受"種子到杯子"的完整產業鏈。當地培育的“天坑水洗薩奇姆”咖啡豆在2024年虹橋國際精品咖啡展上榮獲第五名,創下中國參賽產品最佳成績,進一步堅定了當地佤族群眾發展咖啡產業的信心,為邊疆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近年來,臨滄市以民族文化賦能咖啡產業,創新性地將傳統文化與咖啡元素深度融合:佤族同胞將木鼓節奏融入咖啡品鑒會,傣族群眾結合潑水節慶典推出“潑水節特調咖啡”。通過明星短視頻推廣和在上海虹橋機場舉辦主題展等,相關話題網絡播放量累計突破1億次,吸引超過50萬旅客參與互動。當地民族文化與咖啡美學的深度交融,成功推動臨滄咖啡從初級農產品轉型升級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時尚符號。(熊姍姍)
來源:臨滄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