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威信:“小竹筍”撬動“大產業”

一陣春雨過后,山林迎來勃勃生機。在昭通市威信縣的萬畝竹林裡,羅漢筍(筇竹筍)破土而出。從山林到市場,一根根鮮嫩的羅漢筍“串”起了一條富民產業鏈,當地村民也從“靠山吃山”實現了“靠山富山”的轉變。
正在採筍的村民。
4月15日清晨,麟鳳鎮龍塘村大雪山原始森林內人影綽綽。龍塘壩村民小組村民李梅和同鄉戴上手套、背著特制背袋,熟練地穿梭在茂密的竹林中,在枯葉交錯間尋找冒頭的新筍。
對於擁有20余年採筍經驗的李梅來說,摘羅漢筍早已駕輕就熟。她撥開枯葉,順著筍的邊緣輕輕刨土,對准筍根用力一掰,一根根嫩黃的羅漢筍便落入袋中。“一到三月,筍子就長出來了,全家人都出動,隻有最小的孩子留在家裡。早上五點吃了早飯就進林子,下午四五點才出林子。好的時候能採一百來斤,不好的時候也能採四十斤。”她笑著說道。
在威信縣龍塘村,像李梅這樣的採筍能手已有上百戶。每年羅漢筍上市的季節,就有成群結隊的人進入竹山採筍。幾個小時后,便能滿載而歸,將漫山遍野的“珍寶”兌換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打竹筍打了十多天,遇上天氣好的時候,每天能有三百元左右的收入。”麟鳳鎮龍塘村鍋廠壩村民小組村民趙心棋談及自己的收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豐收的喜悅,林間的歡聲笑語,瞬間讓寧靜的大山熱鬧起來。大雪山原始森林竹筍資源豐富,每年40天左右的羅漢筍採摘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麟鳳鎮龍塘村黨總支書記陳其勇介紹:“羅漢筍的採摘期在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底,大概40天左右。今年的產量預計300余噸左右,產值預計270余萬元。光是我們龍塘村每天進山打筍的筍農就有200多人,採筍期間,筍農的收入低的有三四千元,高的有一萬多元。”
羅漢筍是威信縣的時令美味,生長在海拔1600米的大雪山原始森林。其顏色為翠綠、乳白、淡黃色相間,肉壁厚,咀嚼起來味清香甘甜,具有低脂肪、低糖、高纖維素等特點,營養價值十分豐富,被稱為“素食之王”。
羅漢筍。
新鮮採摘的羅漢筍質地柔嫩,需要盡快做保鮮處理。出山后,採筍人席地而坐,拿出竹筍,小刀一劃,順著筍干一轉,水嫩的鮮筍便脫殼而出。竹林外圍,收購商們將剛採下的竹筍打包、稱重、付錢、裝車,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我們是4月11號‘開稱’的,平均每天收4—5噸左右,今年收購價是4.5元/斤,到目前為止已經收了20多噸,付給老百姓的錢有20萬左右。”羅漢筍收購商胡濤介紹。
羅漢筍味道鮮美、口感爽脆,是不少老饕的心頭之好。山中採摘,山外剝殼,山泉水煮熟浸泡,鎖住鮮味。在菜市場,你可以找到這一年隻有一季的新鮮食材。脆嫩的羅漢筍被整齊地碼放在攤位上,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購買。
“大家都喜歡吃這個新鮮筍子,買的人很多,一天銷售幾十斤沒問題。”威信縣西區農貿市場攤主晉方先一邊忙碌地為顧客稱重、打包,一邊滿意地說道。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萬畝羅漢竹林。野生的羅漢筍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不僅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威信縣擁有54.2萬畝竹產業。近年來,威信縣依托生態優勢,全鏈條布局,建設標准化示范基地、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推動竹筍產業向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讓“小竹筍”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魯麗、白芯 文/圖)
來源:威信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