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金鐘聲聲 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故事

2025年03月28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金鐘聲聲

2001年5月,在廊坊舉辦的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頒獎典禮上。

中國音樂金鐘獎標志——金鐘。

【藝壇“獎”故事】

2001年5月19日晚,河北廊坊明珠劇院,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頒獎晚會在此舉行,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為老音樂家頒發“終身成就獎”。

多年以后,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傅庚辰回憶當時情景,“一些年輕的觀眾已經不大熟悉有些老音樂家的名字,但一說到他們的作品,說到他就是某某歌曲的作者時,現場觀眾便爆發出轟然的掌聲和贊嘆聲”。

兩位坐輪椅的老者尤其引人矚目,他們是《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和《歌唱二郎山》的作者時樂濛。隻見身體已經偏癱的王莘揮動著一隻手臂,指揮大家高唱《歌唱祖國》。唱罷,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不少人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取意自我國古代“振聾發聵”的“黃鐘大呂”的中國音樂金鐘獎,在京畿小城河北廊坊“一鳴驚人”。此后,經廈門鼓浪嶼短暫停泊,即落戶花城廣州15年。連續九屆賽事,樹品牌展形象。2019年,移師成都,三屆金鐘獎精彩角逐,為“音樂之都”增添新標識。如今,金鐘獎已發展成最具權威性、導向性和引領性的國家級音樂綜合性專家大獎。

禮敬先賢

世紀之交的中國樂壇,為中國新音樂作出過突出貢獻的80歲以上、從事音樂工作60年以上的健在音樂家有100余人。為此,金鐘獎專門設置了榮譽獎,向老一輩音樂家表達敬意。

前兩屆金鐘獎獲得“終身榮譽勛章”的人數分別為27人和22人,共為49人授勛,僅比后面2003—2023年十二屆金鐘獎授勛人數之總和56人少7人。首屆終身榮譽勛章獲得者呂驥、喻宜萱、繆天瑞、陳洪、廖輔叔均已超過90歲,而第二屆榮譽獎獲得者曹安和更是97歲高齡,可見榮譽獎授勛是多麼及時。

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能夠親臨首屆金鐘獎頒獎儀式現場的老音樂家為數不多。在頒獎晚會現場,人們看到了周巍峙、李凌、孟波、時樂濛、周小燕、馬革順、孫慎、錢仁康、郎毓秀、曉河等人。老音樂家們手捧獎杯,胸前挂著金光閃閃的勛章,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這是祖國和人民對他們的褒獎。

終身榮譽音樂家們奮斗的歷程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故事一樣感人。2017年12月20日,當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接過“終身成就音樂藝術家”獎杯和証書時,她脫口而出:“是新中國將我從一個農奴的女兒培養成為人民的歌手,所有成就和聲譽歸功於黨和人民!”

才旦卓瑪記得,1964年,參演了戲曲片《東方紅》的她轉年即將畢業,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有好幾家很有名氣的音樂單位向她伸出橄欖枝。周恩來總理也十分關心她的工作問題,笑著對她說,你這高原上的花朵,是不是應該在高原上扎根呢。才旦卓瑪告訴周總理,我一定會回西藏工作,為翻身農奴歌唱一輩子。從此,她的足跡遍布雪域高原,邊關哨所的小平台成了她的大舞台。為老百姓和戰士們演唱,手裡沒有麥克風,她心裡卻無比舒坦。扎根西部數十年,讓她的歌聲傳得更廣、更遠。

金鐘獎榮譽獎既是對老藝術家們高尚藝德與突出成就的褒獎,通過樹立德藝雙馨的楷模,又為青年音樂工作者指引前行的方向。

獎掖新人

金鐘獎表演藝術賽場歷來都是鋒芒初露的青年才俊追逐夢想的舞台。許多活躍在國內外樂壇的歌唱家、演奏家,都曾在這裡得到淬煉。

2001年,就讀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本科四年級的雷佳,參加首屆不分唱法的金鐘獎“新時期藝術歌曲演唱大賽”,獲得銀獎﹔2003年,剛入職總政歌舞團的她又問鼎第三屆金鐘獎表演獎(聲樂)比賽金獎。

2019年,在眾多前輩指導下,雷佳完成了經典民族歌劇《白毛女》“喜兒”形象的舞台呈現,一舉奪得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和第二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從歌唱演員到歌劇表演藝術家的躍升。在2023年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民族組)決賽中,雷佳培養的博士研究生陳瀅竹獲得第一名。民族聲樂在傳承中熠熠生輝。

除了為科班出身、師承有序的歌者提供舞台,金鐘獎也讓一些“草根”出身的歌者一展歌喉。獲第十二屆金鐘獎聲樂(民族組)比賽第一名的馬小明,在進入大學前,從未受過正規聲樂訓練。考入音樂學院后,他刻苦練習,激發了敢於“敲鐘”的勇氣。這位來自西北農村的回族青年,從家鄉的田間地頭,唱到了全國的最高舞台。從2015年起,他連續三次參加金鐘獎,兩次鎩羽而歸,終於在2019年問鼎。馬小明感慨道:“獲得金鐘獎某種意義上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金鐘獎的舞台寬廣絢爛,新人輩出。許多研究生、本科生,甚至音樂學院附中的少年,因為在金鐘獎的競賽中脫穎而出,走進了廣大觀眾的視野,閃耀在國際音樂殿堂,為祖國爭得榮譽。

打造精品

2000年一個周末的傍晚,傅庚辰去北京景山公園散步。一陣歡快的歌聲從遠處傳來。原來是人們聚集在一起歌唱。每唱完一曲,他們都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給自己鼓勁。原來,這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歌會。傅庚辰特意買下一套群眾自己復印、裝訂的歌本,反復默念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唱我中華。

群眾對音樂的熱情讓傅庚辰深感責任重大,他暗下決心,必須讓中國音樂的旋風刮得更猛烈,便更加起勁地為金鐘獎的啟動而奔走。

且看首屆金鐘獎聲樂作品部分獲獎曲目:《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愛我中華》《青藏高原》《當兵的人》《七子之歌》《長城長》《好日子》《父老鄉親》……如今,“耳熟能詳”成了金鐘獎聲樂作品獎的一個關鍵詞。

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獲得金獎?第五屆金鐘作品獎唯一的金獎獲得者、古箏獨奏曲《林泉》的作曲家葉小鋼深有感觸,那就是“意境思想引領、技藝創新並重、根深才能葉茂”。所謂“意境思想引領”,就是要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深諳傳統音樂審美精髓﹔所謂“技藝創新並重”,就是創作手法技巧上要完備成熟,同時要有所創新﹔所謂“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要深入民間、扎根群眾,從田野中提煉出富有時代感的民族音樂新語匯。如今,《林泉》已成為各大古箏比賽和古箏升學考試的必彈曲目。

首屆金鐘獎聲樂作品獎金獎《青藏高原》是作曲家張千一應邀為電視劇《天路》創作的主題歌,有感於兩代解放軍指戰員進藏修筑通天之路的感人故事,作曲家為這首主題歌設定了“天人合一”美學意蘊。一聲震撼人心的“呀啦索”,仿佛把人帶到了遙遠高渺的天際,“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歌詞像泉水一般從作曲家的心田裡奔涌而出。這首專門為青年歌手李娜量身定制的作品,結尾的高音就是依據李娜的音域而提高了小三度,將歌曲的內涵和感染力彰顯得淋漓盡致。《天路》在金鐘獎之前已榮獲了1995年“飛天獎”最佳音樂獎的榮譽。30年時光流逝,人們對《青藏高原》的熱愛和傳唱熱情依舊,藏族同胞已將《青藏高原》視為藏族的原生民歌,這就是張千一所說的:“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還要回饋生活。”

自2015年第十屆金鐘獎開始,每屆比賽嚴格按照20個獎項設置要求,停止了音樂作品獎的評選。但由於二胡表演比賽中指定新曲目的需要,金鐘獎委約作品創作,成就了民樂領域的“王建民現象”。繼《第二二胡狂想曲》獲得第三屆金鐘獎作品獎銀獎后,作曲家王建民持續發力,先后創作了四部區域風格特色鮮明的《二胡狂想曲》,將二胡藝術推上民族性、現代性和交響性融合創新的新高度。如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所言:“中國音樂金鐘獎創作展現了無愧於時代的音樂精品。”令人欣喜的是,2025年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將恢復作品獎評選,開啟打造精品的新航程。

回望二十多個春秋,金鐘獎與時俱進,在獎項設置、比賽方式、報送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音樂表演人才,見証了無數音樂人才的成長與蝶變﹔推出了眾多經典音樂作品,積極推動了音樂藝術的守正創新﹔金鐘獎的藝術影響力、文化感召力和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

展望未來,金鐘獎將在新時代擔負光榮使命。正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鐵源的頒獎詞所言:“每一個音符都浸透汗水,見証理想﹔每一段旋律都洒滿深情,綻放榮光。” (作者:郭克儉,系浙江師范大學施光南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