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深化綠色科技國際協同創新

2025年03月28日08: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於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舉辦,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其中將舉辦碳達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綠色設計等論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當前,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提出:“中方願同各方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礦產、綠色交通等領域國際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這為我國深化綠色科技國際協同創新、攜手探索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途徑方法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

加強開放合作,既符合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也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必然選擇。多元化的綠色科技協同創新平台,是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推動生態理念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隨著科技“朋友圈”的不斷擴大,一些綠色科技創新中心、科研實驗室、科技園區、高端論壇及科技交流大會等,也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4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發布的《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得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機構的支持和推薦,類似平台通過建立綠色專利共享池、綠色技術轉移機制,推動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的協作體系,展現了平台化協作的倍增效應。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綠色”浪潮,應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統籌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綠色科創平台和多邊合作機制,為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提供有力支撐。要整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資源,激發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參與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動能和潛力,探索新型科技合作模式,推動科創平台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加快綠色科創平台數字化轉型,革新創新主體間的連接方式,形成去中心化的綠色技術合作網絡,將分散的創新孤島轉化為有機協同的綠色創新生態。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就要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重構價值創造邏輯,形成全鏈條、全周期的綠色發展范式,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生產要素,引導資本向綠色低碳技術傾斜。目前,我國已初步構建起綠色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並且在清潔能源利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形成產業優勢,越來越多中國的綠色產品和創新技術走向全球各地。不過也要看到,多邊貿易體制受阻,關稅壁壘增多等因素,正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進綠色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建設,要以更大的智慧和更強的韌性直面挑戰,通過務實合作為各方帶來共贏新機遇。要突破傳統產業競爭的零和邏輯,構建基於生態價值的共生發展框架,使產業鏈從線性競爭轉向網絡化協同。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綠色標准承擔著規范和引導綠色產業發展的任務,通過構建市場規則塑造全球綠色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為各國協調推進綠色發展提供共同的技術語言和規則坐標。加快完善國際綠色標准體系,有助於從源頭上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綠色含量,推動綠色技術成果的快速推廣和產業化應用。2024年上半年,我國向國際標准化組織提交了包括清潔能源生產和儲存在內的國際標准提案128項,近期國際標准化組織批准了由我國牽頭的7項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標准項目立項,涉及電動汽車整車、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及換電4個方面。隨著技術話語權的提升,我國正通過標准體系創新,重塑全球綠色創新生態。

將來,我們要為構建全球生態治理框架提供中國智慧。一方面主動吸納國際先進標准理念與技術經驗,推動國內綠色產品標准體系與國際接軌,實施統一的綠色產品評價標准清單和認証目錄。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定,通過標准與技術的雙向交流,提升自主技術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繼續踐行多邊主義,深化南南合作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綠色理念對接、規則標准互認,將中國經驗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助力形成包容性、差異化的綠色治理共同體。(王盛航)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