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出台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十五條措施
計劃3年開展職業培訓逾300萬人次

日前,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雲南省財政廳聯合出台印發《雲南省關於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十五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計劃在3年內開展職業培訓300萬人次以上。
《措施》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評價機制,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項目化培訓模式,通過開展大規模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更好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25年至2027年,發揮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多方合力作用,統籌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等資金資源,全省組織培訓300萬人次以上,其中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50萬人次以上(重點產業技能人才50萬人次以上)。將實施8個產業技能提升培訓專項行動。圍繞打造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文旅名縣、邊貿強縣,聚焦特色優勢產業主攻方向,重點實施高原特色農業、中藥材產業、文旅產業、養老服務業、綠色能源產業、家政服務業6個技能提升培訓專項行動,每個專項每年培訓5萬人次以上,其中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各3萬人次以上。同時,實施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培訓20萬人次以上)、企業職工(每年培訓50萬人次以上)2個技能提升培訓專項行動。
推行項目化培訓模式。摸清就業培訓需求,建立職業技能培訓需求指導目錄,形成培訓項目。對急需用工的企業階段性生產任務培訓、重大項目上馬培訓、定向勞務協作培訓等,可打破職業工種名稱和職業標准課時限制。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實訓基地、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勞務品牌企業等利用優質師資、資源等參與培訓評價。
為企業開展培訓評價放權賦能。支持企業申報職工崗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以崗位穩定和能力提升為導向,開展項目化培訓。重點產業鏈主企業可面向產業鏈企業職工開展項目化培訓評價。加大企業培訓評價自主權,結合實際確定培訓內容、形式、時長、師資、考核評價方式等。
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訓評價服務作用,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領域開發新技能培訓項目,開設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申請備案為技能等級認定機構,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評價和就業“一站式”服務,可享受相應培訓評價補貼政策。
提高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准,對高原特色農業、中藥材、文旅、養老服務、綠色能源特色優勢產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補貼標准上調30%﹔對口岸和抵邊企業開展涉及服務口岸和抵邊地區、資源經濟發展相關職業(工種)培訓補貼標准上調20%﹔對脫貧勞動力按規定參加培訓的,補貼標准上調20%。
建立培訓就業成效評估機制,以培訓后一定時間內實現就業、穩定就業、培訓滿意度等情況為重要標准,開展培訓效果評估。加強培訓就業跟蹤調查服務,組織培訓滿意度測評,暢通培訓對象、企業“雙向”反饋渠道,將培訓促就業成效作為機構評級、項目承接的重要考量因素,樹立促進就業的培訓導向。(孫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