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宣威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

今年以來,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把穩定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試點工作,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把就業服務陣地延伸到基層“末梢”、群眾身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務工人員正在車間裡忙碌。
近期以來,宣威市復興街道的零工市場也熱鬧起來,不少群眾聚集在這裡,登記求職信息、了解求職崗位。工作人員在了解了大家的求職意向后,開始“把脈開方”,為他們精准匹配就業崗位。為了方便求職者,市場還配備了政策咨詢台和查詢二維碼,通過線上多渠道延伸的“網上辦、掌上辦”運行模式,實現了實名認証、需求發布、崗位匹配、線上派單等多重功能,為勞動者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服務。
“我對農業這方面要熟悉一些,他們就給我推薦了和農業相關的工作。對面就有一家這樣的公司,稍后我們就去看一下。”在零工市場,搬遷群眾陳留梅很快就匹配到了心儀的工作。
在像復興佳園這樣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靈活就業人員也是一個不小的群體,而這些看似零散的工作機會背后,也需要一套成熟的靈活就業體系。針對“招工難、找工難、留工難”等問題,宣威市建立了“市級零工市場—鄉鎮零工驛站—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三級就業服務體系,並搭建了“宣威就業”智慧服務平台,以企業“按需點單”、平台“精准派單”、務工人員“積極接單”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務,構建“宣威市15分鐘就業服務圈”。
“我們的零工市場建立了兩套系統,一套系統及時收集用工企業的招工信息,另一套系統建立了轄區搬遷群眾的信息庫,裡面包含了每一個搬遷戶的家庭情況、技能特長、就業情況等,可以根據求職需求快速精准匹配崗位。一旦達成就業意向,通過我們快速與用工企業進行精准對接,若應聘者順利求職,15分鐘就能實現‘家門口’的就業。”宣威市零工市場運營方負責人馬正穩介紹道。
復興佳園小區有來自宣威市24個鄉鎮(街道)的搬遷群眾12495人,搬遷群體基數大,底子薄。如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是最關鍵的一環。宣威市梳理制定了“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土地、基地、廠房等3張資源清單,立足資源優勢,千方百計招小商、招快商,以“定制化”招商引入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家門口”的就業平台持續做大。目前,已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14家,新增14個就業幫扶車間,16條生產線,並對有擴容、擴產意願的車間企業實行“一對一”服務,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增加生產線,推動小工坊升級、小基地壯大、小企業升級,帶動更多就業。
“這裡是母嬰服裝廠加工車間,現在一樓、二樓、三樓的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原本它只是一個在200平小作坊裡的一個小車間,現在已經有了自主的設計、加工和銷售。目前,帶動就業從原來的十多人,已經穩定就業達到了70人。”在宣威市某嬰幼兒用品有限公司,宣威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孟垂良介紹,這家生產母嬰用品的企業,通過政府幫扶盤活閑置廠房,讓這間“家門口”的“小車間”成了就業路上的“微工廠”。
為了讓務工企業“招進來、留得住”,宣威市制定了“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試點第一批政策清單,自主探索就業補貼、改造補貼、設備補貼、物流補貼、市場補貼、外貿獎勵、貸款貼息、銷售獎勵、房租減免9條本土試點政策,帶著政策上門服務,提振企業信心,用政策吸引企業、撬動產業、帶動就業。
“我們通過走訪,深入企業調研發現,像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車間,普遍都是薄利多銷,並面臨兩個比較難的問題,第一個是生產成本高,第二個是物流成本高。因此我們在省裡出台試點政策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制定了九條試點政策。針對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我們出台了設備購置補貼,以及廠房改造補貼,就是按照企業投入的20%給予補貼。針對物流成本高的問題,我們給予物流補貼、市場拓展補貼。”孟垂良介紹,通過9條政策的實施,對企業實行“一對一”、全流程、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延鏈擴容,讓小車間升級、小產業發展、小企業壯大。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也讓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的穩定就業。
“2019年建廠時我就在這裡上班,以前在老家務農沒什麼技能,在這做點手藝活,一個月能掙2500元左右,工作輕鬆穩定,還能照顧家裡,很不錯!”務工群眾徐彩芬說。
目前,宣威市共向35個幫扶車間兌現吸納就業獎補、設備購置補貼、市場拓展補貼、廠房改造補貼、物流補貼等415.38萬元,向51個新型經營主體兌現帶動增收獎補116萬元,讓一批“小作坊”升級成為“大車間”,也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徐瑤、王益、袁璐 文/圖)
來源:宣威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