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推進助農方式“以舊換新”

2025年03月18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眼下,春耕正由南向北大面積展開,無人駕駛農機、扦插機器人等“神器”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植物工廠、數字農田科技感滿滿,科技助農繪就“智慧春耕”新圖景。隨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加快轉型,農文旅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高效、精准、現代化的新型助農方式讓鄉村全面振興的動能更加強勁,興業、強縣、富民一體推進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這要求我們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跳出農業看農業,運用系統思維,推進助農方式“以舊換新”,以更加多樣的手段、更加科學的方式,實現農業發展從“輸血”到“造血”、從“生存”到“生長”的轉變。

毋庸諱言,在學習應用科技成果方面,鄉村和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幫助農民盡可能學習應用新技術,實現技術落地、產業升級、農民受益的良性循環。比如,可區分不同群體分層培訓,及時開展技術普及,針對老年農民採用圖片、視頻、現場演示等直觀形象、簡單易學的方式﹔針對中青年農民可開設數字農業、直播帶貨、無人機植保等課程。在普及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形式的本土化,可編制圖文並茂的“鄉土技術手冊”,用方言錄制教學音頻,鼓勵本地“土專家”擔任講師,用農民熟悉的語言和案例講解技術,降低理解門檻。另外,還可在農田、果園、養殖場設立“田間學校”,與數字工具相結合推廣先進技術,邀請農技專家現場示范,邊做邊學,讓農民親眼看到新技術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

助農不能隻停留在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上,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才是硬道理。應加快發展農村新電商,將更多“流量”引向鄉村。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推動冷鏈配送和即時零售向鄉鎮延伸,健全村級電商服務和快遞網點,建立農特產品直播基地和公共直播間,培育鄉村主播,解決農產品叫好不叫座的“老大難”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農民在發展產業、改善生活、美化環境、建設鄉村等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斷升級,內容日益豐富,標准不斷提高。積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助農,進一步暢通“知識下鄉”渠道,通過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等,引進一批“智囊團”,有利於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讓助農工作更好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需求。

在發揮好涉農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人員等傳統助農力量作用的基礎上,還可以探索創建鄉村振興綜合信息平台,建立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庫”,發布鄉村需求和外部資源供給信息,實現供需精准對接。支持引導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城鄉規劃、文體藝術、文博考古、建筑設計、旅游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專業機構、社會團體進入鄉村助農興業,幫助農民深挖村落傳統基因、區位特色、資源優勢,加快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融合,推動民宿體驗、親子研學、農耕賽事、鄉村文創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一批新農人,憑借創新的理念、先進的技術和專業的能力,賦予鄉村更廣闊的發展想象空間。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扎根鄉野,要用好這股鄉村振興的新鮮力量,全鏈條幫扶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建設一支眼界寬闊、敢於拓展的“新農創”隊伍,培育一批在細分領域本領過硬的“新農匠”,讓扎根田野鄉村的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鄉村全面振興是全方位覆蓋、多維度協同的“立體戰”,助農領域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等方面協同發力,形成全鏈條、全要素、全場景的助農新格局。比如在文化方面,助農方式應由“送文化”變成“種文化”,推動本土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可設立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基金,用以加快鄉村文化空間重構,建立鄉村數字文化檔案庫,支持非遺傳承人帶徒授藝,舉辦農民藝術節、方言故事會等文化活動。鼓勵鄉村結合地域特色開發文創產品,探索“非遺工坊+研學旅行”等融合化業態、沉浸式體驗場景,支持基層自主辦好村跑、村舞、村晚、村歌等文體活動,以農文旅商體聯動激活鄉村。當前,廣大農民對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需求迫切,應把改善村容村貌與生產發展、村民富裕結合起來,建立數字化動態環境監測機制,幫助農民掌握有機種植、循環農業、節水灌溉等技術,將秸稈、畜禽糞便轉化為生物質燃料、有機肥,發展“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立體種養等生態農業。開發農戶碳賬戶,計量秸稈還田、有機種植的碳減排量,組織引導農民對接碳交易市場,建立生態信用積分體系,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效益。鄉村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應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構建共建共享共富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可積極利用數字技術,開發鄉村治理直通車等網絡小程序,形成村務“一網通辦”,建設線上議事平台等,便於村民辦理相關政務服務,參與村庄公共事務,逐步形成更具韌性的鄉村治理共同體。(王建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