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空中力量 加強應急救援

近日,在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航空應急救援分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要分階段分步驟推動現代化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發展,希望2025至2030年,實現全國50%人口密集區及重點災害帶航空救援覆蓋,城市群核心區域達到30分鐘響應,重點災害帶實現1小時響應。
根據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將主要以直升機為主。目前,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西南、東南6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即將陸續建成,我國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災害事故地域。
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今年年初西藏定日縣地震發生后,來自應急管理部門、解放軍等救援單位的直升機、無人機等,先后多次開展空中勘察和轉移傷員等任務,展示了突發狀況下我國在高海拔和低氧環境中的航空應急救援能力。這樣的航空應急救援能力,讓許多網友自發感嘆,見証了不一樣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溫度”。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因為涉及直升機、無人機等大型裝備,所耗費的資金必然遠高於過往。但從長遠發展看,建設好現代化應急救援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在許多突發現場,航空應急救援是一種高效的救援手段,能夠更大程度減少傷亡與損失。《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政策文件都將航空應急救援列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這都表明了國家的重視與支持。
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大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的資金投入,確保專款專用。在強化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隊伍力量的同時,還可以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比如鼓勵民航企業、通航企業、航空貨運企業等建設一定規模的航空應急救援力量,以增強快速運輸、綜合救援和高原救援能力。中國民航局等社會航空力量主管部門,也可通過財政資金積極支持企業提升航空應急服務能力。
當然,諸如地震救災這樣影響廣泛的自然災害離不開空中救援力量,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更應為實現常態化部署、快速反應而做好准備。從技術指標上來說,不斷提升每百萬人可使用直升機數量,讓航空應急救援力量不僅服務抗震救災、森林草原滅火、水域救助打撈等情形,還能確保廣大民眾在遭遇人身意外事件等突發情況時,通過航空應急救援力量縮短急救時間,打造“空中生命線”。(陳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