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油菜花 開出“好日子”

“春節那會兒,車從高速公路出口排到村口,油菜地裡的棧道上全是人,熱鬧得很!”3月5日下午,52歲的李華銀邊翻動攤位上的烤雞腿,邊笑著回憶。
李華銀家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每年春節前后,這裡的萬畝油菜花競相綻放,游客紛至沓來。這幾日,油菜花過了盛放期,但零星的金黃依然點綴著田野,棧道上偶有游客駐足拍照,攤主們還在堅守最后的“黃金檔期”。
少部分尚未凋謝的油菜花。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臘月二十七開始,我就在這兒擺攤,毛收入最多一天能有七八百元。”李華銀說。這段時間游客少了,他准備再擺兩天就收攤,趕著回去採收地裡的3畝多蠶豆。“農時不能誤”。
“一個多月賺了多少?”記者問。
“就夠兩個孫子在城裡幼兒園一學期的學費吧!”他似乎還有點“不知足”。
不過,也有讓他知足的地方。
少部分尚未凋謝的油菜花。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萬畝油菜花田裡,有李華銀家的10畝。“每畝產油菜籽三四百斤,毛收入一千多元。種植期間,鄉政府還補貼一袋復合肥。打藥也不用操心,鄉裡的技術人員用無人機飛防,我們不用出錢,省心又高效。”李華銀對此“挺知足”。
李華銀的故事只是丙麻鄉農旅融合發展的縮影。“我們這兒地肥,小春適合種油菜。”李華銀說,這兩年,鄉裡發動農戶連片種植油菜,每年花開季,鄉裡舉辦油菜花節,會迎來大量游客。去年,鄉裡又專門引進企業,在花田邊修建棧道,打造帳篷酒店,開設咖啡屋,為游客提供“一條龍”服務。對農戶們來說,不僅能到企業務工,還能租攤位做生意,實現了“家門口”增收。
“以前種地就是種地,現在種地還能‘種’出旅游來。”李華銀感慨,“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了。”
油菜收割后,地裡種點啥?
“不閑著,種別的經濟作物。”李華銀說,去年大春,他家種了十多畝其余的經濟作物,毛收入有五六萬元。
游客在油菜花田拍照打卡。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不僅收入穩定,鄉政府和煙草部門每年還給經濟作物提供不少產前補貼。“農藥每畝補貼20元,復合肥每畝補貼60元,深耕碎垡每畝補貼120元,有機肥每畝補貼40元。”李華銀記得很清楚。
在同屬丙麻鄉的河新村,村民李宏軍對這些年的變化也深有感觸。走進他家院子,金蓮花開得正艷,土狗悠閑地趴在地上,一輛嶄新的三輪摩托車和一輛以舊換新的轎車並排停放著,處處透露著小院主人生活的富足與安寧。
“這幾年日子確實好了不少。”51歲的李宏軍笑著說,他家種了9畝多油菜,油菜收割后准備種15畝其余經濟作物,再加上馬上採收的4畝多蠶豆,一年收入肯定差不了。
丙麻鄉的萬畝油菜花海,不僅帶來了流量,更“綻放”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此時,春風拂過,由黃變綠的油菜迎著風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希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