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既要“用好”,也要“管好”(新媒視點)

陸洪磊
2025年03月03日09: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既要“用好”,也要“管好”(新媒視點)

  伴隨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遍地開花,網絡空間正變得空前“熱鬧多元”。

  借助多模態生成能力,AI能將文字、圖像、視頻相互轉換。一鍵“文生圖”“圖生視頻”,極大降低了創作門檻,顛覆性地重構了內容生產邏輯。

  2024年2月,中國首部全流程AI制作的國風動畫《補天》預告片發布,其畫面細節與敘事流暢度讓不少人稱贊,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台依托AI大模型“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實現的突破。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平台將AI生成工具內置,更多天馬行空的靈感順暢落地,更多普通人享受到內容創作的快樂。

  AI工具讓平台內容生產效率和用戶活躍度增加,但同質化內容和虛假信息等問題也如影隨形。

  一方面,AIGC技術的迭代既讓內容創作更“絲滑”,又讓虛假內容變得更易生成、更難分辨。有些人不了解“AI幻覺”的特性,錯將AI生成的錯誤信息當作事實進行傳播,造成廣泛誤解﹔還有人為了挑動情緒、博人眼球、獲取流量,有意使用AI創作虛假內容,混淆視聽,危害輿論環境。還有部分平台為追求流量,默許AI生成的虛假、低質乃至侵權內容傳播。曾有平台未經授權,使用用戶形象生成爭議圖片,最終被訴至法院。

  另一方面,AIGC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創作者得以從貫通古今、跨越四海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但也帶來版權爭議,擠壓優質原創內容的生存空間。2024年6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全國首例AI繪畫侵權案,四名插畫師指控某AI軟件未經許可使用其作品訓練模型。雖然法院尚未最終判決,但可以看出,海量訓練素材的權屬模糊,導致部分原創作者不僅沒有獲得報酬或者署名,反而面臨收入減少和侵權困擾。

  因此,想要真正讓AI給網絡內容生態帶來積極影響,互聯網平台、政府機構、媒體、公眾必須加強協同,構建“法律—技術—倫理—行業”的四維治理框架。

  在法治建設方面,AIGC的標識義務與侵權責任需進一步明確。2024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准化體系建設指南》就已邁出關鍵一步。

  在技術制衡方面,互聯網平台應積極探索“用AI治理AI”,增強機器識別能力。在AI技術無法處理復雜情況的當下,也要提升人工審核的效能,培養醫療、健康、財經等領域的專業審核人員,加大對AI生成內容的審核與處罰力度。

  在倫理秩序方面,應建立平台、創作者、用戶的版權保護機制。平台需要做好技術的“守門員”,加強跨平台版權保護合作。開展同質化專項治理,對抄襲、洗稿等採取“零容忍”處理,為原創作者提供更完善、便捷的維權通路。

  在公眾參與方面,平台應與媒體、政府機構攜手,加強對網民的數字化教育,尤其是辟謠教育。正如部分平台推出的“辟謠小課堂”公益活動,揭露AI詐騙套路,講解AI反詐知識。

  說到底,AI大模型本身是中立的,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人類如何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內容的生產與流動,想要充分釋放其潛能,就必須堅守“內容為本、人文為魂”,既“用好”AI,發揮其多模態內容快速生產的優勢,也“管好”AI,遏制技術發展成熟進程中產生的種種亂象,警惕生成式大模型技術對網絡內容生態的負面影響。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